從聚焦“原創藥物發現與成藥性評價”“重大疾病發病機制與藥物靶標發現 ”等學科高峰高原研究領域中的難點與瓶頸問題,到連續3年獲得江蘇省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專項……校第十次黨代會以來,中國藥科大學全面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探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有效路徑,各院部積極孵化新藥品種,從科學研究到成果應用再到協同創新實現“三級跳”,助推中國藥大高質量發展邁上新&階。

  聚焦“大問題”持續釋放基礎研究原動力

  校第十次黨代會以來,中國藥科大學到賬科研經費達33億元,集中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2500項,獲批759項,並獲批近十年首個創新群體,成為學校增強基礎研究源頭創新能力的標誌性突破。多靶標天然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順利重組,新增省部級以上創新平台13個,新增2個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學校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科研影響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不斷增強。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近年來,學校持續釋放基礎研究原動力,專家團隊緊扣國家重大戰略,充分發揮藥學、中藥學學科齊全優勢,承擔國家重點項目能力逐年增強。2025年1月9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藥科大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學科領域進入全球排名前萬分之一,位列全球第13位。這是中國藥科大學推進藥學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進程中一次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標誌着中國藥科大學藥學學科正式邁入世界頂尖學科行列。

中國藥科大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

  校第十次黨代會以來,中國藥科大學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點項目立項總數、立項總經費連續突破歷史新高。發表高質量論文10000余篇,在醫藥及生物學領域權威及以上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430余篇,學術影響力逐年提升。

  特別是2023年至2025年,學校在國際頂尖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5篇,分別是2023年4月27日,何婉婷教授與復旦大學等合作單位在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Zoonotic risk assessment among farmed mammals的綜述分析論文;2024年9月4日,何婉婷教授與復旦大學等單位合作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Farmed fur animals harbor viruses with zoonotic spillover potential的研究長文;2024年9月26日,於燁教授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等單位合作,在Science雜誌上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inositol pyrophosphate gating of the phosphate channel XPR1的研究長文;2024年12月13日,肖易倍教授、陳美容副教授、陸美玲副教授合作在Science雜誌上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Antiviral signaling of a type III CRISPR-associated deaminase的研究論文;2025年 3月20日,王宗強教授團隊聯合山東大學合作在Nature上發表了抗真菌藥物突破性研究成果。這標誌着中國藥科大學高水平高質量科研成果實現了“從0到1”的重大突破,有力支撐了生物醫藥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藥科大學校長郝海平教授帶領團隊聚焦代謝調控導向的藥物靶標發現和原創藥物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圍繞代謝、神經炎症等難治性疾病首次發現並定義Apaf-1焦亡小體,揭示膽汁淤積促進感染性休克發展的分子機制。陸濤教授團隊以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為驅動,對靶向小分子藥物精準設計合成,獲得結構新穎的靶向FLT3的小分子化合物FN-1501。張燦教授團隊創建了無損細胞功能與效力的細胞非基因工程化改造的系列變革性技術,突破了體外存活時間短的免疫細胞無法採用基因工程化改造的瓶頸。肖易倍教授團隊發現並闡明多種新型免疫系統識別並清除外源核酸侵染的分子機制,基於這些機制開發多種基因編輯工具和小分子藥物。王宗強教授團隊革新抗感染藥物挖掘技術,構建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長片段宏基因組文庫,建立了基於微生物系統進化和結構預測輔助合成的新藥定向發現策略,推動了新型抗感染藥物研發新範式的建立……

  通過學校眾多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多項研究難點取得新突破,催生引領了醫藥産業集群創新發展的變革性技術。針對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學校還進行了重點引導,目前已有多個專家團隊將研究資源進行了優化整合,為推動新藥原始創新做好相關儲備。

  暢通“全鏈條”全面提升成果轉化的含金量

  近年來,全球藥物研發正從以前的小分子化藥、靶向藥物、抗體藥物發展至細胞藥物,我國的生物醫藥行業正實現從“跟跑”向“並跑”進而向“領跑”的跨越。發現全新靶標,開發1類創新藥是“領跑”的關鍵,也是藥學界眾所周知最難啃的“硬骨頭”。

  “以往的藥物注射到體內後會不斷代謝,無法再生,但當活細胞作為藥物注射到體內後,可以在人體內增殖,然後到它需要去的地方。因此,細胞藥物在治療免疫失衡、組織修復等方面會具有獨特療效。如果化學藥、中藥是第一代藥物,疫苗生物技術藥物是第二代藥物的話,那麼細胞藥物就屬於第三代藥物。這稱得上臨床醫學的革命,前景廣闊。對於生物醫藥行業來説,這是一個全新的賽道,值得我們創新爭先。”王廣基院士説。

  2023年5月30日是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當天,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揭曉並頒發本屆全國創新爭先獎各個獎項,共有7個團隊和282名個人分別獲頒獎牌、獎章和獎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藥科大學王廣基教授領銜的面向精準治療的藥物代謝動力學及成藥轉化研究團隊,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成為江蘇唯一獲此國家級獎項的科研團隊。

王廣基院士團隊

  據了解,王廣基院士團隊針對CAR-T、幹細胞等細胞藥物快速發展及成藥轉化的重大需求,建立了適合活細胞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及成藥性研究技術體系,揭示了活細胞藥物體內命運與藥效的關係,現已助推了2個幹細胞産品獲CDE 臨床批件3項。如今,這一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治療狼瘡腎炎的幹細胞産品已經進入II期臨床階段。團隊不僅突破了幹細胞藥物製備瓶頸,建立了全鏈條、閉環式的符合國內與歐盟標準的幹細胞雙規範GMP生産製備體系,形成了國內領先水平的細胞藥物成藥性評價平台,還針對抑鬱、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實現了新靶點、新藥物的發現,大大提升了我國在這方面的原始創新能力。

  五年多來,中國藥科大學圍繞“健康中國”戰略,聚焦藥品缺“芯”、新藥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等醫藥行業“卡脖子”問題,通過設定需求導向的建設任務目標,進行有組織科研布局,加快推動藥物發現、成藥性評價、臨床研究及産業化等藥品研發鏈各個節點的有效連接,進一步提高新藥創制能力,全方位服務醫藥全産業鏈,努力承擔“出新藥”重大科研任務。

  面對中藥傳承創新研究及行業發展重大需求,多靶標天然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萍教授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中藥“等效成分群”研究新範式,構建了從等效成分群“結構解析”、“發現確證”到“優選轉化”研究的方法與關鍵技術體系,提出並確證了“交互調控”“時間序貫”“遠程效應”等多成分組合模式與機理,廣泛應用於中藥作用原理闡明、國際標準制定、創新中藥研發和中成藥技術改造。該成果獲2022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我們特別注重科研前端載體和中端體系的搭建,提高科研成果轉化實效。”時任科學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志裕介紹,2024年1月,孫宏斌教授主持研發化藥1類抗血栓新藥維卡格雷完成美國FDA上市申請,該藥起效快、劑量低、出血風險小,有望克服CYP2C19基因多態性引發的“氯吡格雷抵抗”,由他主持研發的LH-1901擬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療。

  在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産力的過程中,中國藥科大學始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切實抓好基礎研究、專利轉化、項目落地等各項關鍵環節,不斷促進原創性成果産出、標誌性成果轉化,一批原創性藥物陸續進入臨床研究。學校聚焦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領域,構建了國際一流的新藥創制與技術創新體系——郭青龍教授團隊研發的CPU-118,為肝癌患者帶來福音;李志裕教授團隊研發的CPU-216,擬用於治療晚期惡性腫瘤;張奕華教授、黃張建研究員團隊研發的AAPB,成為既保護神經,又改善腦血流的新型、安全、有效的抗缺血性腦卒中的候選新藥……

學校承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399期“雙清論壇”

  五年多來,中國藥科大學深入實施“千校萬企”協同創新夥伴計劃行動、“百校千項”高價值專利培育轉化行動,聚焦四大慢病、重大傳染病和特殊藥物等重點領域,與生物醫藥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140余個,構建長期穩定的協同創新機制,加快推進重大新藥品種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着力解決企業新藥研發和生産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難題。

  融入發展“主戰場”全面增強成果轉化的貢獻度

  長期以來,中國藥科大學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引領,堅持“四個面向”,深化“政産學研醫用金服”創新要素協同機制,堅持把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作為重要使命,不斷推動學校“學科地圖”和地方“産業地圖”、學校所能和地方所需、一流學者和一線問題無縫對接、良性互動,持續賦能區域生物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12月22日,南京天印山醫院暨中國藥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正式啟用,成為學校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中國藥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楊勇&&:“我們把實驗室開到病房裏。當臨床出現問題的時候,再回到實驗室去研究,形成臨床主任‘出題’、教授組織團隊‘答題’、臨床主任‘閱卷’的創新鏈條,努力解決新藥研發成果轉化率低的現實難題。”

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天印山醫院簽約儀式

  中國藥科大學持續深化聚力醫教協同,新增附屬浦口中醫院、附屬江寧中醫院、附屬安慶市立醫院、附屬上海高博腫瘤醫院等,重點推進原創抗腫瘤藥物研發、院內製劑向中藥新藥的轉化以及複合型藥學人才培養,助力醫院不斷提高臨床診療水平、科研實力和醫療服務質量;與鼓樓醫院等南京市4家頂級綜合醫院簽訂合作協議,重點圍繞藥學學科融合、臨床價值導向的藥學研究、藥學人才培引等方面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建立常態化學術交流機制,與多家醫院共同發起轉化醫學論壇,採取參與單位間季度輪值舉辦的運行機制,基於臨床價值導向,開展多邊性學術論壇及青年學者沙龍,助力全球引領性重磅新藥研發,推動區域生物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

  五年多來,中國藥科大學校企合作與社會服務成果豐碩,共簽訂橫向合同4500余項,合同總金額50.29億元,超億元的合同13項,超千萬元的合同62項,超百萬元的合同648項;專利申請與授權數量穩步增長,專利質量顯著提升,完成發明專利申請2832件,獲發明專利授權1579件,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核心專利;累計轉化發明專利212件,轉化合同金額25.84億元,單項合同金額突破1億元的成果轉化達13項。

  2025年1月10日,中國藥科大學召開有組織科研興藥行動計劃發布會。學校堅持“四個面向”,以研發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身體素質特點的“中國藥”為目標,組建8個學科交叉融合的技術創新中心,部署16個新藥研發賽道,在探索建制化、成體系的科研體制上走在前、做示範,蹚出一條新型舉校體制的新路子,推動生物醫藥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有組織科研興藥行動計劃發布會

  2025年1月21日,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産教融合會議舉行。現場,南京江北新區和中國藥科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中國藥科大學江北創新中心,並面向全球發布《中國藥科大學有組織科研興藥行動計劃》。

  “學校將集中優勢學科和人才資源,深化校地協同合作、聯合攻關,與各兄弟院校、高水平醫院、生物醫藥頭部企業共同在南京江北新區開展深入合作,打破創新藥研發過程中的壁壘、堵點和難點,在有組織科研方面大膽先行先試。”中國藥科大學黨委書記戴建君&&,“通過此次合作,中國藥科大學將助力南京江北新區成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産業科技創新中心先導區,為加快推進生物醫藥創新能力提升‘走在前、做示範’,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生命健康事業進步作出中國藥大新的更大貢獻。”

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産教融合會議

  五年多來,在校地、校企合作中,中國藥科大學聚焦區域産業需求,積極融入國家區域技術轉移中心生物醫藥中心建設,在南京、杭州、重慶、無錫等地布局建設創新研究院,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成渝地區等40余個醫藥産業聚集地開展合作,與南京市政府共建南京生物醫藥創新轉化研究院,與江寧高新區共建“中國藥大藥谷”和原創藥物研究院,持續打造“環藥大知識經濟圈”,充分發揮學校智庫、學科、人才優勢,全力賦能産業創新,努力培養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端生物醫藥産業人才。

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南京)

  “科技同國家需求對接、創新成果同産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産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廣大科研人員乘着政策的東風,創新積極性空前高漲,創新發展的排頭兵效應越來越強。”中國藥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姚和權&&。

  2025年4月,江蘇省委黨刊《群眾》雜誌以《激活生物醫藥新質生産力“一池春水”》為題,刊發了全國政協委員、校長郝海平的深度訪談專題報道。郝海平指出,科技創新是實現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支撐。學校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與地方經濟發展為根本使命,通過前瞻性科研布局與産學研深度融合,打造覆蓋創新藥物研發全鏈條的科研創新體系。

  未來,中國藥科大學將持續加速生物醫藥高端智庫建設,重點培育智能藥學等戰略性新興學科,深度拓展國際合作網絡,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姿態引領生物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為百年中國藥大宏偉藍圖的實現與教育強國建設砥礪前行、奮勇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