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鹽城黃海之濱的宋公堤,不僅是一道堤壩,更是一條承載民生與希望的生命線。從昔日的荒灘到今日繁榮的沿海經濟帶,宋公堤不僅守護着這片土地,更見證了沿海人民生活的改善與社會發展。近日,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採訪采風活動來到宋公堤,重溫那段難忘歷史,見證八十多載滄桑變遷。

  堤壩新貌:從鹽鹼荒灘到一方沃土

  鹽阜大地,黃海之濱,一道綿延45公里的長堤如巨龍般橫亙海陸,任潮起潮落、歲月更迭,始終阻海波於堤外、造平安於黎民。這便是“宋公堤”——一條既承載水利智慧,又鐫刻紅色記憶的“民心長城”。

  沿堤而行,春天灘塗上油菜花鋪成金色花海,秋天蘆葦蕩隨風搖曳。堤身上的海堤公路已成景觀道,游客絡繹不絕。沿線風電場的風輪在海風中旋轉,將清潔能源輸送至千家萬戶。

  宋公堤分為南堤和北堤。在南北堤交匯處,濱海縣新四軍研究會會長徐振理指着夯實的泥土説:“當年修堤,宋乃德縣長堅持科學規劃,把北堤先修、南堤後修,全程用黏土、石灰、沙子夯實。如今看,夯土雖歷經八十餘年,但依然堅如磐石。”

  宋公堤不僅是物理屏障,更是精神長堤。它見證沿海人民與大自然的抗爭,也成為濱海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紐帶。2021年,宋公堤入選首批省級水利遺産名錄,成為展現江蘇治水歷史的重要載體;2023年,躋身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績”治水工程項目榜單,成為全國紅色水利教育基地。

  烽火築堤:護佑百姓生命財産安全

  1939年,蘇北沿海發生特大海嘯,滔天巨浪吞沒數十個村莊,百姓流離失所,萬餘人遇難。1940年,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首任縣長宋乃德下定決心重修海堤,保護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當時修堤面臨資金短缺、物資匱乏、技術落後及日偽勢力破壞等困難,宋乃德堅持以工代賑、發行修堤公債,動員兩萬多名民工,修築了全長45公里的攔海大堤。

  在宋公堤主題文化展陳館,徐振理指着銹跡斑斑的鐵鍬等工具説:“宋縣長帶頭挖下第一鏟土,他的身影、他的精神,激勵了沿海百姓。”

  就在大堤修好後不久,特大海潮再次奔涌而至——這一次,大堤巋然不動,護佑一方平安。當地百姓感念這份恩情,將其命名為“宋公堤”,並立碑紀念,將“軍民同心築堤”的故事鐫刻石上,也深深刻入鹽阜人民的心中。

 滄桑巨變:昔日潮災地成發展熱土

  “由南到北一條龍,不讓鹹潮到阜東;從此無有衝家禍,每聞潮聲思宋公。”這首民謠至今仍在黃海之濱傳唱。

  昔日的潮災之地,如今已成産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發展熱土”。白墻黛瓦的新民居整齊排列,便民服務中心、文化廣場、衞生室一應俱全。年輕人回鄉工作或經營民宿餐飲,村民們笑着説:“以前怕海潮,現在靠海吃海!”

  站在宋公堤北望,國內最大的LNG能源樞紐站——中海油鹽城“綠能港”10座“氣墩墩”傲然矗立,這片海岸如今已成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濱海港。堤內,海上風電葉片、天能鋰電池、陶灣海洋牧場等項目紛紛落戶,濱海港零碳産業園正創建省級示範園區。海堤公路蜿蜒延伸,月亮灣風景如畫……昔日的鹽鹼地,如今綠意盎然、“風光”無限。

  潮起潮落,歲月更迭,這條“民心長城”所承載的水利智慧與紅色精神,依舊激勵沿海人民砥礪前行,開創未來。(張本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