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採訪采風活動走進江蘇連雲港連島國家級中心漁港。在這裡,連島昔日的漁村景象已經煥然一新:碼頭整齊、港灣開闊、防波堤綿延……依託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連島中心漁港推動海産品養殖,形成“漁港+文旅”的特色業態,持續拓寬漁民增收渠道,激活發展新動能。

漁港舊貌換新顏
連島中心漁港位於連雲港市連雲區連島街道西連島村西北側,通過西大堤與大陸連通。這裡以東西連島為屏障,是優良的避風港灣。整個中心漁港總投資3.1億元,建設內容涵蓋防波堤、碼頭、場地回填、港池疏浚、護岸及陸域形成等六大項目,並配套完善道路、供配電照明、給排水、通訊導航等設施,可滿足800艘以上大中小型漁船停泊作業和補給需求。
港區工程於2021年10月開工,2023年底竣工,2024年8月被農業農村部漁政管理局認定為國家級“中心漁港”。連島中心漁港不僅為漁民提供安全、高效的作業環境,也推動西連島形成集濱海觀光、旅游綜合服務、漁業生産、商貿於一體的漁港經濟區,成為連雲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漁港項目負責人江雲港介紹,工程建設過程中,西連島防波堤合龍是標誌性節點。項目採用海上運輸方式調運石料堆填海域,防波堤主體於2022年6月27日順利合龍,實現防波堤和護岸堤身“雙合龍”,標誌着中心漁港建設邁入實質性階段。
在推進港區建設的同時,連島中心漁港還兼顧海洋經濟區規劃建設。項目港池疏浚面積達1.47萬平方米,港內水域平穩、風向穩定,為大中小型漁船提供可靠泊位。燈塔驗潮站遷建、小龜山沿海段落整治、西環島路改擴建、山地聚落民宿提升改造、漁村客廳及精品酒店街區建設等綜合開發項目同步推進,提升西連島整體發展活力,打造新時代“藍色引擎”。

耕海逐夢新産業
中心漁港建成後,港區漁業岸線總長980米,碼頭長622米,形成有效掩護水域53萬平方米。依託完善的漁港設施,連島中心漁港推動立體化養殖與複合養殖,探索“四季循環”增收模式,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和基礎設施完善,帶動漁民發展高附加值海珍品養殖。
連雲港雷豐水産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如雷介紹,今年6月,他們首次採用深水抗風浪網箱立體養殖中國對蝦、青蟹、小青龍,長勢良好,預計10月可投向市場。通過春夏秋冬“四季循環”養殖,雷豐水産實現水産良種實時跟進、規模化經營和新型主體培育,為漁民增收注入動力。
“80後”的吳波返鄉後創業發展海洋養殖,他經營的一萬多畝養殖水域涵蓋紫菜、生蠔等産品,年銷售額超7000萬元,為50餘人提供就業崗位。
通過“漁港+産業”模式,連島中心漁港實現生態改善與産業發展雙豐收,持續為海洋經濟發展探索經驗。

文旅融合啟新篇
日落時分,港區西連島堤頭燈塔與彩繪防波堤交相輝映,海面被余暉染成金色,歸港漁船緩緩搖曳。游客在燈塔、彩繪堤壩和主題墻繪前駐足拍照,這裡逐步成為游客熱衷的“藍色打卡地”。
連島街道辦事處主任張超介紹,中心漁港打造主題墻繪,結合勵志文案和網紅文案,形成日落打卡新IP,形成獨具特色的“漁港+文旅”“日落+漁文化”旅游業態。
據介紹,目前,港區周邊有賓館民宿274家、漁家樂餐飲94家,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飲服務。2025年上半年,中心漁港帶動旅游及餐飲年創收超過2000萬元,還促進海鮮加工、手工藝品銷售及周邊商貿發展。
與此同時,觀光捕撈、海上游覽等項目不僅讓游客能夠體驗漁民生活,也進一步增加了漁民收入,形成文旅經濟與漁港産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

綠色理念謀長遠
在推進建設的同時,港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嚴格遵循環境友好原則,最大限度保護海岸線和生物棲息地。
江蘇鑫閩澤科技有限公司在連島“海上牧場”試驗“龍須菜+鮑魚”複合養殖模式,通過科學布局筏架、優化水體自凈能力、降低密度壓力,實現高成活率、低生態負荷。
港區內還設有技術指導站,定期開展養殖培訓和海域生態監測,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風險管控。
在保障漁民增收、産業發展的同時,連島附近海域的生態環境得以修復和保護,綠色養殖與港口經濟形成良性互動。這座國家級“中心漁港”,正成為集濱海觀光、旅游綜合服務、漁業生産、商貿於一體的漁港經濟區,促進連雲港海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張本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