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9月25日電(張本甫)仲秋時節,運河之畔,水波蕩漾。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絡主題採訪采風活動走進江蘇淮安。站在裏運河邊,看遊船穿行、燈火映水,讓人不禁想起這座城市與水相伴的千年故事。這裡,曾是大運河上的重要節點;這裡,千百年來與洪水抗爭、因運河而興;這裡,今天仍以一項項宏大水利工程續寫“治水華章”。

  淮安,緣水而興,因水而美。

  板閘古今:大運河畔的千年治水與文化活水

  “運河之都”,這是淮安的一張名片。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這裡不僅是漕運要地,更是治水重鎮。自隋唐開鑿運河以來,淮安就因河而興、因水而動。

  走進板閘遺址,磚石殘影間依稀能感受到六百年前的盛況。展館中,“因運建閘、因閘設關,因關興鎮”的邏輯主線,通過沙盤、微縮模型、沉浸式影像,再現了那段水運繁華的歷史。

  “板閘是大運河上的重要節點,明清時期一度成為漕運‘咽喉’,決定着南糧北上的通暢。”講解員介紹説。漕運的繁忙與治水的艱難,構成了這片土地上千年不斷的奮鬥史詩。

 曾被泥沙掩埋,重新發掘出來的板閘(原址原樣)

  如果説,板閘作為一個水閘記錄的是古代治水的智慧,那麼板閘遺址公園則讓歷史與當下展開了一場對話。

  公園佔地逾7萬平方米,自2023年開放以來,已接待游客87萬人次。園區裏既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板閘遺址、鈔關遺址,也有現代化的非遺市集、寶船餐廳和沉浸式夜游。夏季的“板閘夜未央”活動,燈火、音樂、戲劇交織,游客們在歷史與現代的交融裏,感受到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活力。

  “板閘遺址公園不僅是歷史文化的守護者,更是文旅融合的創新者。”淮安水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建新説,“我們希望它成為淮安文旅的爆款IP,讓歷史真正融入生活。”

  在這裡,游客既能觸摸古代治水的印記,也能體驗當代文旅的魅力;既能理解大運河對中國歷史的意義,也能感受“水韻淮安”今天的多元氣息。

  水工壯舉: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擘畫大治水格局

  “陸地上有立交橋,水上也能建立交!”在淮安採訪時,採訪團聽到當地人自豪地介紹。

  這便是被譽為“亞洲最大水上立交”的淮安大運河樞紐工程。這裡,大運河與淮河入海水道交匯,“上槽下洞”的設計,使通航與行洪互不干擾,構成了獨一無二的“水上立交奇觀”。

  淮安大運河水上立交安瀾塔

  2003年建成的一期工程,將行洪能力提升至2270立方米每秒,使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而如今,二期工程的施工正如火如荼。

  站在安瀾塔俯瞰,施工場地機械轟鳴,車輛往來。淮安樞紐建設處副主任王洪玉介紹:“二期工程將在現有基礎上擴建,新建30孔地涵,行洪流量提升至7000立方米每秒,防洪標準從百年一遇提升到三百年一遇。”

  這不僅是數字的提升,更是整個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戰略升級。二期工程總長162.3公里,對堤防、橋梁、樞紐等進行全面擴建和加固,涵蓋5座樞紐、7座橋梁和33座穿堤建築物,堪稱系統化的“治水工程群”。

  在2024年11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實現截流,這是關鍵節點。當天,近百台設備同時作業,三條堤壩合龍,場面震撼。隨着800米長的臨時河道啟用,大運河通航得以保持,主體施工全面展開。

  淮河入海通道二期工程正在施工

  更值得關注的是,二期工程全面應用智能化管理系統:數字孿生監測、無人化測量、智慧調度平台,讓工程進度和安全得到雙重保障。

  “等工程建成,淮河將有更寬廣的排洪通道,中游防洪壓力顯著減輕,洪澤湖啟用滯洪區的概率也將大幅降低。”王洪玉説。

  千百年來,人們與洪水博弈,從肩挑手扛到超級水利工程,治水智慧在這裡積澱、延續,並以現代科技不斷進階。

 水韻新篇:奮力書寫新時代“水之華章”

  “水韻淮安”,不僅是一句宣傳語,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在裏運河文化長廊,燈火輝映水面;在洪澤湖濕地,候鳥翩翩起舞;在白馬湖畔,生態修復與鄉村旅游相輔相成。水,塑造了淮安的風貌,也滋養了城市的文化與生活。

  淮安裏運河夜景

  “運河邊散步、湖畔看鳥、夜晚賞燈,這就是我們的日常。”市民李阿姨笑着説。

  如今的淮安,正在把水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發展優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水工科技體驗園打造,讓這座城市實現人與水的和諧共生。

  更重要的是,淮安正在探索“水文化+産業+旅游”的融合路徑。板閘遺址公園的夜游經濟,洪澤湖的生態旅游,白馬湖的綠色農業,正成為“水經濟”的新亮點。

  淮安裏運河畔的花街

  “治水是生生不息的奮鬥,我們要守護好這片水土,讓淮安的水更清、更美,讓百姓的生活更幸福。”淮安水利局相關人士&&。

  千年運河奔流不息,千年治水精神代代相傳。今天的淮安,正書寫着屬於新時代的“水之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