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省主場活動在錫山區嚴家橋村舉行。現場有來自全省13個城市的“蘇農優品”豐收季大市集、農業非遺表演、“青繪鄉村”推介等環節,吸引近千名市民參與豐收“盛宴”。比普通大米提前約1個月上市的“錫山大米”、真空包裝的甘露青魚、清香甜美的鴻山葡萄等特色農産品展銷攤位前,更是一撥人剛走、一撥人又圍上,有人還當場下了意向訂單。“農産品俏銷,源於多年來持續不斷的科技賦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人士説。

  農機裝備持續“升級”,農用無人機年均增長19.7%

  “甘露青魚”展位前,市民陳老伯摸了摸長約90厘米、覆有真空包裝的青魚:“都説甘露青魚好,我怎麼曉得它是科學養殖的呢?”展銷人員小蔡笑着介紹,甘露青魚産業園生産實施“一魚一碼”,每條魚從魚苗來源、做了哪些檢驗檢疫、吃了什麼飼料等信息都記錄在溯源碼裏,一掃外包裝盒上的溯源碼就能了解。這兩年,他們還引入了無人機用於魚病防治和水質改善。一個12畝的魚塘,以前要2個工人、一條船花一小時才能完成生物製劑投放,現在無人機3分鐘就能搞定。

  可喜的是,我市農用無人機已在上萬畝糧食、果樹等農産品生産過程中開展施肥打藥,已由2022年的390&增長至今年的669&,年均增長率19.7%。帶有輔助設施、比傳統插秧方式減少一個人工的插秧機,一起開展施肥和插秧的側深施肥插秧機、激光平田整地機等高效農機也越來越多應用於農業生産,當前全市已因地制宜推廣智能農機裝備3969&。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人士介紹,農業要強,首先農機要強,近10年來我市持續推進農機裝備“升級”,投入資金超6億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國家級糧食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市。2022年以來,我市加大智能化農機推廣力度,已建成“無人化”農場9個、省級農業生産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示範基地21個,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0.11%,有力助推農業綠色、高效生産。

  農業農村大數據四級互聯,打好農業現代化管理“底座”

  在“錫山大米”展區,幾名市民拿着小罐裝大米詢問:“同樣的水土和氣候,你們的大米為什麼能提早1個月上市?”展銷人員小蓋笑着介紹,這是蘇南首家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下轄的太湖水稻示範園生産的稻米,採用的是早稻品種“天隆619”和“蘇香粳3號”,還有物聯網設施“加持”,實現精準灌溉、施肥、除蟲等,確保水稻早種、早收。

  “以前技術員每隔7—10天查測一次蟲情,有一定滯後性,不少農業基地農民更是靠經驗種植,如今糧田有了物聯網傳感器,相當於農民有了‘千里眼’,能實時了解土壤溫度、濕度、pH值,農作物的長勢以及病情、蟲情等信息,農田管理更高效。”羊尖鎮農村工作科室負責人畢永明説。僅該鎮農業物聯網設施農田就約有1000畝。

  當前,全市17個智慧農(牧、漁)場運行情況都在市農業農村大數據平台實時展現。“作為全國首個‘部—省—市—縣’四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互聯互通試點,我市4年來持續深化平台建設,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建設綜合監管、智慧農機綜合監管等6個應用場景,形成覆蓋産前、産中、産後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等線上業務流程,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數據支撐。”市農業農村局相關人士説。當前平台已匯聚涉農數據超47億條,採集了700多張數據庫表,月度數據共享超萬次。

 多渠道打通農産品電商經營堵點,上半年同比增16.24%

  作為江蘇省非遺和老字號,“宏鳳腳踏糕”的展&前瀰漫着懷舊的香甜,腳踏糕、月餅、麥餅等半個多小時就售罄。“我們堅持用天然材料做新鮮的、老味道濃厚的食品,近期蘇式月餅一天賣出4000多只,比去年同期翻一倍,電商功不可沒。”負責人沈靜亞介紹。

  他們不僅在抖音等電商平台開設網店,參與直播電商活動,還通過建立腳踏糕專屬社群,打造年糕IP“糕小九”“團十胖”等推動品牌發展。如今其年銷售額已突破800萬元。

  市農業農村局信息顯示,農産品電商是農民增收的“金鑰匙”,各類網店,加上盒馬、多多買菜等生鮮電商的快速擴張,以及京東秒送、淘寶閃購等即時零售業態的興起,農産品銷售渠道不斷拓寬。僅上半年全市農産品網絡零售額就達到33.2億元,同比增長16.24%。

  為加快農産品電商發展,我市對米、果等特色産業加緊布局冷鏈、物流等環節。僅陽山水蜜桃,今年在各自然村設立的便民寄遞點超800個,形成覆蓋全鎮的冷鏈網絡,專業快遞人員超2500人,並配有水蜜桃空運、無人機配送等服務,提升了水蜜桃配送效率。針對常規電商銷售模式下內容創新難等問題,陽山水蜜桃電商“銷冠”陸鈺琳則着手創辦了“山裏個山”鄉創學院,目前已有近百名農民通過培訓提升了電商運營技能。市、市(縣)區也結合“新農人”培育加強農産品電商培訓,推動數百名農産品電商銷售人員提升了信息素質和營銷能力。(朱雪霞 張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