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1個田園理想村(數字游民社區)建設推進,引入複合型人才、專業化團隊——

  系統創新設計,打造“美麗田園經濟”

  到鄉村休閒,項目多為採摘、賞景、吃農家飯、住民宿。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的形式,使鄉村農文旅可持續發展受到影響。

  始於今年5月的11個田園理想村(數字游民社區)建設,着力通過引入複合型人才、專業化團隊來“破冰”。近日,記者走訪謝埭蕩等鄉村發現,鄉村布局正在優化,農業和人文資源被深入挖掘,工坊、文創、研學體驗、休閒康養等新業態項目也已規劃或落地,“美麗田園經濟”正在步入系統創新賽道。

  從“單點發力”轉為“整體運營”,激發鄉村新活力

  上過央視,有雞頭米種植基地、刀魚養殖基地以及宛山湖濕地公園、“大秀雲集·謝蕩水韻”網紅露營地的謝埭蕩村,並未止步於年游客量超10萬人次、村級經營性收入近千萬元的成績。最近,村書記華東明與蘇州一家文旅企業敲定合作事宜,將用5年以上時間對整個鄉村進行精細化開發建設。

  “之前我們與相關文旅團隊合作打造了幾個網紅打卡點,但這並非長遠之計,業態單一,‘回頭客’不多。”村書記華東明説。村集體與專業企業合作,將圍繞村裏水、芡實、漁耕文化元素,融合“鄉野漁趣”主題,對整個村莊進行系統規劃、專業開發和一體化營銷。

  從規劃圖上看到,這裡將建設漁文旅産業振興學院和全民共富培訓服務、長江三鮮養殖大數據等平台,以及芡實文化館、無動力樂園、水上賽事智慧訓練基地等文旅項目,形成集運動、民宿、社會實踐、餐飲、康養於一體的綜合性、商業化文旅産業園。

  “6年多來無錫持續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使大批鄉村變整潔、關鍵節點變美。如今,鄉村景觀改造需要結合人們對休閒生活要求的提高而升級。”業內人士説。如謝埭蕩將建設的游客服務中心,將打造成充滿動感的雞頭米外觀,閒置的村小將建成研學、團建的用餐、社交、會議場所,橋洞下將建咖啡屋、游樂項目等。這種整村開發、專業化運營的模式,有力推動農文旅産業深度融合。據悉,11個田園理想村(數字游民社區)都準備開展整村運營模式,以真正實現生態資源向經濟價值的高效、可持續轉化。

  從粗放開發轉為政企協同,構建沉浸式體驗閉環

  5月起,鴻山街道、大坊橋村攜手“村暖花開”文旅公司打造“鴻山·暖村”數字游民村落。“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和村莊規劃、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我們正在打造不被定義的鄉村新生態。”村書記夏峰説。

  去年,他和村委幹部們對大坊橋村農文旅發展還感到底氣不足。雖然大坊橋村所轄的金家裏、寒儒橋、姚更上3個自然村美麗鄉村已建設到位,附近有已修繕好的金家裏老街、鴻心梨享園,以及三個4A級、一個3A級景區,但並沒有能持續吸引游客的拳頭産品。今年街道、鄉村結合正在建設的省重大項目“吳越文化數字科創谷”,開展數字游民村落建設,為鄉村旅游打開了“新大門”。

  按項目規劃,一期對寒儒橋自然村進行整體打造。他們沒有簡單複製傳統農家樂,而是嚴格篩選了8個業態多元的鄉村主理人品牌,以形成適合年輕人吃、住、游、購、娛需求的沉浸式體驗閉環。書店主題民宿“心田裏”進駐後,將通過書店以及融合住宿、社交功能的複合空間,吸引游客入住並打理書店,還將每月開展數次國學知識講座、作家簽售會、自然手作體驗等活動。網紅麵包店“松玥美玲”、受年輕人追捧的戶外運動品牌“去野森林”等入駐,將開展麵包坊、咖啡吧、運動基地等載體建設,提供烘焙研學、瑜伽療愈研學、森林研學等活動,以精準契合年輕人多元個性的需求。

  “這樣,鄉村業態向高附加值的服務體驗業轉化,吸引一大批通過互聯網技術遠程工作的人群‘把工位搬入青山綠水間’,提升了鄉村旅游的黏合力。”夏峰説。業內人士則認為,政企協同,有助於鄉村拓寬眼界,通過“創新+現代化元素”改造老建築等方式提升環境和業態,從而走出休閒游項目雷同、環境配套欠缺的尷尬境地,真正把人氣轉化為消費和産出。鄉村新業態增多,也使村民獲得更多就業創業機會,拓寬了富民增收之路。

  從悶聲幹活轉為美學設計,提升鄉村農文旅品質

  近日,江陰璜土村新添2處藝術景觀“竹影墜夢”和“映月荷開”,成為吸引游客的“打卡點”。

  多年來,璜土村通過村幹部和村民自己設計、悶聲幹活的方式建設美麗鄉村,但景點之間不連通、業態單一等問題使鄉村難以持續引流。“在開展‘鬍子小鎮’和田園理想村建設後,村集體加快引入鄉村主理人,使藝術景觀以輕盈而深刻的方式介入鄉村。”村書記錢俊賢説。

  步入村頭的“鬍子小鎮”,一邊是白色波浪形圍墻、人體雕塑群等藝術景觀,一邊是青青稻浪、褐色農耕銅雕像、彩色咖啡館和集裝箱街市、藝術創作中心,鄉村田野增添了浪漫氛圍。藝術家利用廢舊材料改造的民宿也很有看頭,有的屋檐下有黃色茅草和褐色草簾,有的院墻上綴有“激棍”等無錫土話字體,有的院落內、石階上分佈着精緻耐看的花草景觀。“20多位藝術家對‘鬍子小鎮’藝術文旅區進行整體設計打造,讓村裏的老房子、道路、田野也能‘説話’,很多人還留在了這裡生活工作。”稻田咖啡館主理人汪竺玫説。錢俊賢介紹,村集體通過“黨建+文旅+生態”推動三産融合,如今年接待游客量由5年前的五六萬人次增長至超60萬人次,葡萄等農産品銷售額較5年前增加約10%,村民閒置房租金也由原來每年兩三千元變成現在每年兩三萬元。

  當前,11個田園理想村(數字游民社區)均已請設計師開展美學設計。業內人士認為,如今鄉村振興正向縱深推進,藝術家、社會群體、鄉村原住民等對鄉村元素有新的認知和追求,加快推動鄉村聚落空間升級。通過美學設計,鄉村既保留了農耕文化元素又不失現代時尚氣息,打開了文化空間和活動空間,增強了農文旅産業競爭力。(朱雪霞 張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