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天是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讓我們從四個維度解讀 ——
豐收背後的奮鬥力量與創新智慧
田野之上,稻浪翻涌;河灣深處,銀鱗跳躍。在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江蘇這片自古以來的“魚米之鄉”再次迎來豐收的喜悅。
從趙亞夫團隊的再生稻創新,到江海漁港的千帆競發;從旱情中的穩産保收,到智慧農業日新月異的應用……豐收,早已不僅是稻穀滿倉,更在探索、遠航、汗水與智慧中,展現出別樣的新時代圖景。今天,就讓我們從四個維度感受不一樣的豐收故事,看看收穫背後承載着的奮鬥力量與創新智慧。
探索裏的豐收:不打農藥,水稻也沒有病蟲害
9月16日,在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再生稻田裏,綠油油的二茬稻苗已經進入抽穗揚花階段。“8月初首茬稻收割前後進行嚴格的水管理,到10月下旬還能再收割一茬水稻,這就是再生稻。”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研究員趙亞夫笑着説,二茬稻預計畝産可達100余公斤,加上首茬稻300公斤的畝産,全年畝産能達到400余公斤,一定程度彌補了越光水稻單季畝産低的不足,農民畝均純收益達到了2000元以上。
再生稻是受農民歡迎的好技術,但是從2019年首次成規模試種到今年的200畝種植規模,再生稻面積並沒有很快上升。“這也是順應自然的結果。”趙亞夫解釋説,二茬稻的生長需要增加大量灌溉用水,而戴莊屬於丘陵缺水地區,因此再生稻只能選水口好的田塊少量種植。
畝産不高的越光水稻,緣何成為趙亞夫的“心頭好”?“種植越光水稻,可以修復農業生態系統,培育生物多樣性,為有機種植高産優質水稻品種打下基礎。”趙亞夫説,越光水稻屬於早熟中粳類型品種,需肥量低,秸稈還田後種植綠肥不僅能滿足其對肥料要求並有所剩餘,還能夠培養地力。同時,越光水稻生育期短,能避開水稻主要蟲害的高發期。趙亞夫團隊調研發現,平原糧食高産地區可以三年左右一次,分批次將越光水稻品種與高産水稻品種輪作,從而逐步改善農田的生物多樣性。
“戴莊還引進了30多種適應當地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物種(品種),可以依靠物種互相利用、互相制約的自然規則,實現物種之間生態關係的動態平衡。”趙亞夫説,由於多年大量使用有機肥和綠肥,戴莊水稻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2—2.5倍,為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種植高産品種水稻創造了有利條件。目前,戴莊村已經種植了700余畝優質高産晚熟的“南粳46”水稻,在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的前提下實現了高産。
今年以來,趙亞夫帶領團隊奔波在10多個採用越光水稻與高産水稻品種輪作的村莊。“周邊的有句容解塘村、丁莊村,遠一點的有常熟的蔣巷村、張家港的善港村等,最遠的還有安徽六安的龍頭村。”趙亞夫説,從戴莊村連續17年、蔣巷村連續8年大面積不打農藥也沒有水稻病蟲害的經驗來看,生物多樣性農業可以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
今年84周歲的趙亞夫,每個星期都要去推廣戴莊經驗的村轉一轉,調研水稻長勢,傾聽農民心聲,解答種植難題。“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做不完。”趙亞夫説,自己有一個願望,要在鎮江茅山革命老區推廣生物多樣性農業的戴莊經驗,發展5萬畝到10萬畝的生物多樣性有機水稻,打造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農業,幫助老區農民實現共同富裕。
遠航裏的豐收:浪裏淘金,千帆競發魚蝦滿艙
9月16日中午12點,歷時4個半月的2025年伏季休漁期全部結束。在南通市海門區東灶港,悠長的汽笛劃破天空,船隻陸續起錨,劈開湛藍的海面,犁出一道道銀亮的水痕。
對南通億順水産負責人江衝來説,開捕前緊張與喜悅交織。一大早,他就和船員們一起檢查機器、整理網具、查看生活物資,做著開漁前最後的準備。“油、水、冰塊都是滿的,休漁期間,海貨都養肥了,我們現在就盼著開捕大幹一場。”他指向精心保養的漁船和嶄新的漁網,眼中閃爍着對豐收的渴望,“希望這趟出海能順順利利,魚蝦滿艙!”
這邊漁民忙“備戰”,那邊漁政人員也沒閒着,在碼頭上來回穿梭,將捕撈證分發到每艘漁船,同時盯着漁船的消防設備、救生衣、通信儀器還有定位裝置挨個查,把出海的安全關把得嚴嚴實實。
“伏季休漁期,我們對船員們開展了安全生産培訓,並按照江蘇省出海漁船‘十個必須’要求,對符合出海條件的漁船進行安全生産檢查,如今出海的漁船都達到了最佳適航狀態。”海門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倪衛彬介紹,今年,他們還為25艘帆張網漁船安裝了智慧生産輔助設備,幫助駕駛員通過視頻觀察漁船兩側及周圍水域情況,間接保障水上作業人員生命安全。同時,駕駛艙內攝像機抓拍駕駛艙人員離崗、疲勞駕駛等行為,及時觸發報警功能,防範和減少事故發生。
中午12時,隨着漁政領航船一聲長鳴,一陣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起,停泊在東灶港內的漁船鳴響汽笛、開足馬力,浩浩蕩蕩駛離港口,朝着遼闊的呂四漁場進發,開啟充滿期待的“尋鮮之旅”。
今年是85後江衝返鄉繼承漁船捕撈事業的第七個年頭,從一名埋頭寫代碼的程序員到天天和魚蝦蟹打交道的“船二代”,他經歷了一番掙扎。“我們主業是做漁船捕撈的,有自己的船出去打魚。剛開始的時候,天天聞着自己又腥又臭的衣服,我是抗拒的,再加上分不清魚的品種、不習慣大聲吆喝,漁民總是聽不到我講話,只能默默記賬。”江衝坦言,但這個行業有它的特殊性,每次看著船老大和水手們開船出海,心裏總是充滿了希望。現在,他已經慢慢適應並愛上了這個行業,每天都會去關注漁船動態、海上生産産量,等到漁船回港的時候,看著滿滿一碼頭的海鮮,他內心充滿了自豪和滿足。
在江衝的經營下,船隊規模進一步擴大,自有帆張網漁船2艘、碼頭2個,同步經營3艘,共5艘漁船。每年碼頭帶魚産量200—300噸,黃魚100—200噸,鯧魚50—100噸,其餘各種海産品300—400噸。此外,他還開通了抖音直播和微信銷售渠道,年銷售額500萬元左右。
當天,南通全市共有272艘帆張網漁船駛向近海海域進行捕撈生産,加上8月5日已陸續開始作業的583艘桁桿拖蝦、籠壺類、刺網和燈光圍(敷)網4種作業類型的特許捕撈漁船及配套捕撈輔助船,8月10日開始作業的沙海蜇捕撈漁船306艘,目前,全市共有1161艘漁船進入生産期。
在8月5日開始的“小開漁”中,刺網、拖蝦、籠壺及海蜇等專項捕撈漁船已率先出海,在呂四漁港,80—100艘專業收鮮船每日往返,單船載量約4萬斤,帶回梭子蟹、金鉤蝦等時令海味,單日梭子蟹交易量突破800萬斤,超往年6—8倍。漁獲中60%的活鮮通過盒馬等商超及水産市場,24小時內發往長三角、東北、福建乃至四川;剩餘40%進入本地加工廠,製成蟹醬、蟹塊等産品遠銷海外。而這一次的“大開漁”,帆張網漁船加入捕撈大軍,帶魚、鯧魚、黃魚等更多海鮮將陸續“游”上市民餐桌。
汗水裏的豐收:辛勤澆灌,旱情之下顆粒歸倉
“你看,這稻穀正處在揚花灌漿期,再過段時間就會灌漿結束,10月底11月初就可以陸續收割了。”9月17日,記者走進建湖縣億樂糧食種植家庭農場,正值水稻揚花灌漿期,微風拂過,綠浪翻滾。
“稻穀剛出來的時候,是癟的,經過揚花灌漿後,就長得飽滿又圓潤。”農場負責人唐勇笑着介紹。在唐勇的悉心照料下,水稻不僅沒有受到前期旱情影響,反而愈發茁壯。“這300多畝南粳9108長勢十分喜人,根據目前測産情況,預期幹稻産量能達到每畝1300多斤,今年又是豐收年!”
望著眼前日益成熟的水稻,唐勇道出了與去冬今春罕見旱情那場激烈較量。
去年11月下旬播種小麥後,眼看著土地乾裂,他果斷決定從河道抽水緩解旱情。“當時,大家都盼著能下一場雨,按照以往經驗,雨總會來的。”可唐勇深知,不能把希望全寄託在老天爺身上。3月,看著土地愈發乾涸,他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組織人力從河道抽水灌溉,為土地注入了生機。
6月伊始,小麥收穫,水稻播種時,旱情依舊嚴峻。唐勇用水泵將外面河道的水翻進內河,確保適時完成夏播夏種。
6月26日左右,雨水潤濕了土地,為水稻送來了生命之源。儘管過程中困難重重,但唐勇始終堅守在田間地頭,用心查看每一處灌溉情況,確保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壯成長。幸運的是,進入梅雨季後,乾旱得到緩解。
目前,庫裏自家兩處農場收割的小麥,共400多噸,正等待有一個好價格出售。“但在收水稻前要全部賣出,收益只能持平保本。”這也讓唐勇稍稍松了口氣。
“岡西的土壤具有一定的油性和黏性,含水量相對較大,地勢較其他地方低窪。”唐勇解釋,獨特的地勢和土壤是此次旱情下仍然豐收的重要因素,同時選擇優質的農作物品種至關重要。田裏種植的南粳9108不僅具有較強適應性,更是優質的食味品種,這為農場帶來了理想的收益。
此外,唐勇還嘗試稻鴨共生、稻蟹混養等生態種養模式,不僅減少農藥使用,還提高農産品的附加值。唐勇指着不遠處的大棚説:“那是我們的試驗田,種植着新品種水稻,還養了50多只鴨子,看看稻鴨共生的可行性。”大棚內,綠油油的水稻生機勃勃,不時伴隨着鴨叫聲。
“等水稻經過烘乾後存入倉庫,再加工包裝成大米銷往全省各地。”唐勇告訴記者,為進一步提升效益,他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與中國郵政、鮮豐匯等平台深度合作,有效拓寬增收渠道,農場每年可實現成品大米開票銷售550萬元以上。在採訪過程中,唐勇又接到了2000單成品米的訂單。“我每週固定訂單至少有2000多單,高峰的時候能達到6000多單呢!今年農場已經開票400多萬元,估計年底能衝上600多萬元。”他笑着説。
智慧裏的豐收:科技賦能,解鎖農業全新場景
豐收節前夕,記者走進昆山市玉葉智慧農業産業園,仿佛進入一個充滿科技感的“智慧菜園”。巡檢機器狗“玉小葉”在蔬菜基地的田壟間靈活穿梭,當參觀者踏入大棚,它便熱情地化身“導游”,用清晰的語音介紹園區情況,講解農業知識,將科技感與生活氣息完美結合。
“玉小葉”的高清攝像頭如同敏銳的“眼睛”,能夠對大棚裏的作物進行掃描,環境採集傳感器則像靈敏的“嗅覺”,實時監測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關鍵數據,內置的AI算法,賦予它“思考”能力,能精準分析作物生長狀態,並給出科學管理“處方”。
“以往,人工完成一次大棚巡檢需2小時,現在‘玉小葉’跑一圈就能高效搞定,效率大大提升。”産業園負責人陳穎介紹,“它不僅是作物管理的‘好幫手’,還是‘趣味講解員’,堪稱農業現代化的‘代言人’。”
在草莓溫室大棚,剛移栽不久的草莓苗綠意盎然,這裡由智慧農業雲平台悉心照看,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溫度、水汽、土壤濕度、pH值等草莓的生長狀況,當溫度達到28℃時,天窗自動打開,當溫度低於5℃時,卷簾布和保溫布會自動放下來進行保溫。
跟隨陳穎來到智慧控制中心,記者看到,大屏上實時顯示作物的生長模型、環境數據,工作人員點擊屏幕就能遠程調整溫室遮陽簾、風機、濕簾等裝備。通過物聯網“一圖”展示,這裡實現了生産環境可視化、環境控制自動化、灌溉施肥精準化、決策管理智能化。
除“玉小葉”外,産業園還引入智能跟隨搬運小車、配備北斗定位輔助駕駛系統的拖拉機等綠色智能農機裝備。智能跟隨搬運小車可自動識別路徑,承擔果蔬搬運、采收輔助等工作;帶北斗定位的拖拉機依靠厘米級定位導航與自動耕作軌跡規劃功能,讓土地翻耕、播種施肥等作業更精準高效。
在玉葉,傳統農業生産正變為“可感知、可控制、可預測、可決策”的智能化生産模式。這些智慧農機協同作業,構建起覆蓋監測、耕作、采收全流程的智慧蔬菜種植管理體系,推動昆山特色蔬菜産業向綠色化、智能化大步邁進。
讓一粒米、一顆果、一個村都蘊含科技發展的動能,昆山正以數字基因重塑“魚米之鄉”,加快農業轉型步伐。昆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朱天舒&&,昆山奮力打造以智慧農業特色引領、科技平台雙向賦能、産業融合一體發展的農業現代化縣域示範,以數智領航農業農村現代化新賽道,推動農業向高效化、精準化、智能化方向邁進。
智慧高效的生産方式,打開了農業新的可能,也吸引更多年輕人選擇從事農業。陳穎是畢業於蘇州大學法律系的80後,在這個團隊,還有十多位90後人才,他們有的畢業於紐約大學,有的是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如果還是原來的生産方式,比如天天彎着腰種草莓、人工搬運蔬菜,既辛苦又低效,年輕人很難留下。正是科技的進步、智能化的應用,讓種田變得輕鬆、環境也更乾淨舒適,加上我們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更好的待遇,他們才願意留下來,實現個人發展和農業産業發展雙向奔赴。”陳穎説。(吳琼 洪葉 錢飛 華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