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金秋,江蘇阜寧郭墅鎮劉李村的田野上稻香四溢,連片的制種水稻迎來了關鍵收割期。儘管今年生産前期經歷了高溫天氣的嚴峻考驗,但在鎮水稻制種“領頭羊”王剛的精心管護下,制種水稻長勢總體平穩,預計産量較往年還將有所提高。
回顧今年的生産歷程,可謂挑戰與機遇並存。水稻生長前期,持續高溫給制種稻的揚花和授粉帶來了一定壓力;今年新投入使用的智能化中心為水稻生長提供了實時數據支持,有效緩解了高溫帶來的不利影響。進入生長後期,天氣條件明顯好轉,氣溫回落、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增大,極為有利於籽粒灌漿和結實,有效補償了前期高溫造成的損失,為産量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保障産量的同時,種子質量和收儲環節也同樣關鍵。今年,王剛制種基地的一項重要升級格外引人注目——新引進的現代化烘乾設備正式投入運行,為種子品質保障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嶄新的烘乾設備正全天候運轉,剛剛收割的濕谷被迅速運至基地,經過清理、烘乾、冷卻等一系列自動化處理,轉變為水分適宜、便於儲存的優質稻種。
“以往最怕收割期遇上連陰雨,眼看著金燦燦的稻穀沒法及時晾曬,心裏幹着急,還容易發黴發芽。”基地負責人王剛介紹道,“如今有了充足的烘乾設備,我們再也不必‘看天吃飯’了。收割後的種子可以第一時間得到科學處理,水分和溫度都實現精準控制,不僅極大降低了霉變和發芽風險,更能最大限度保持種子的活力和發芽率,為我們的信譽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項基礎設施的提升,有效破解了長期制約規模化制種産業的“曬糧難”問題。它不僅顯著增強了基地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和生産效率,避免因天氣突變可能導致的損失,對於整個區域的種子收儲安全,也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春華秋實,歲物豐成。金色稻田裏,收割機轟鳴作響,奏響豐收的樂章;現代化廠房中,烘乾設備平穩運轉,守護勞動的成果。從應對氣候變化的韌勁,到科技賦能帶來的智慧,今年的制種生産呈現出越來越強的穩定性和現代化風貌。沉甸甸的稻穗與高效運行的機械,共同繪就了一幅科技助力農業穩産保收、産業提質增效的生動圖景,也為未來糧食安全與農業現代化發展寫下紮實的注腳。(周吉 劉志躍 趙一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