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日,南通市通州區石港鎮睹史院村就熱鬧非凡。露天營地上的“老男孩大咖Show”,將音樂會、脫口秀“搬”到鄉野之間;開在村史館的“食未潮汐”社員餐廳人頭攢動;“醉花田”綠植迷宮和老家菜地裏,歡聲笑語不斷……通過農文旅深度結合,睹史院村人氣越來越旺,集體和農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2024年村集體可支配收入11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萬元。

  睹史院村的發展,是石港鎮以文化為核心,激活文化産業、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文化內涵的鄉村振興之路縮影。“目前,石港正在全面推進‘富港生態路片區’建設,以富港生態路為軸線,串聯九里蘭亭、西大街、漁灣水鄉風景區、四港村生態休閒區等重要節點,構建‘全域旅游藍圖’。”石港鎮黨委書記王冬説。

  新業態、新形式能引流,但要真正留住人、讓人産生“復購”欲,則在看不見摸不着的文化煥新里。

  木雕非遺傳承人趙新成的工作室“禾村居”2024年底正式在西大街亮相,年近六旬的趙新成擅長紅木雕刻,禾村居不僅面向游客開放,更成為書畫、雕刻藝術愛好者的交流之地。

  始建於唐代的西大街,經過歷代修繕,現存路面仍保持唐宋古板街格局。本着“修舊如舊、最小干預”原則,石港鎮修復接官亭、廣濟橋等古跡,打造石港京劇墻、百福照壁等網紅打卡點,還引入禾村居等工作室,讓這條老街煥發青春。如今,這個集聚28處人文景點、擁有6大非遺體驗區的“活態博物館”,年游客量超10萬人次。

  在石港,以文聚力、以文興業已成為全鎮共識。石港圖書館推出“非遺小課堂”系列活動,以多元形式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為孩子們打造“家門口的文化課”;農家書屋、文化游園、鄉村舞&、文化禮堂等一批小而優的文化空間,成為老百姓身邊的好去處;“小巷管家”志願隊創新“京劇+理論”宣講模式,讓黨的政策融入鄉音鄉戲;廣濟橋社區通過“文明積分”“書記茶室”等機制,激發居民參與治理熱情,累計開展民俗活動140余場,惠及群眾8000餘人次……

  “鳳凰所棲,乃是寶地;石港新開,幸福萬代。”傳説中因一塊唐代石碣得名的石港,如今正將文化記憶轉化為發展動能。王冬説:“石港要以文化為支點,撬動全域發展的無限可能,讓文化名片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強引擎,繪就‘産業興、百姓富、鄉風淳’的鄉村振興新畫卷。”(王恒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