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鮮”的方式打開一座城,慶祝豐收的喜悅。16日,南通迎來全面開捕,全市1161艘漁船開啟“耕海牧漁”之旅。當天,2025中國農民豐收節暨農業高質量發展招商推介活動在啟東舉行。

  南通倚江偎海,全市擁有海域8909平方公里,呂四、洋口兩個國家級中心漁港享譽全國,海水養殖面積和産量、海洋水産品總量穩居全省第一。當前正值海洋豐收季,在這裡,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海洋經濟熱烈交融,碰撞出“海鮮+”的創新火花,為南通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全新視角與澎湃動能。

  漁港開捕 “農”與“潮”雙向奔赴

  16日12時,啟東呂四漁港,桅桿如林、汽笛回蕩。漁政領航船一聲長鳴,207艘漁船劈波斬浪,駛向蔚藍。

  “鮮”是啟東最鮮明的城市基因。啟東海域面積達3349平方公里,靠江靠海的獨特區位,讓啟東發展海洋經濟的底氣十足。作為首批國家級中心漁港,呂四漁港的年海洋捕撈量佔江蘇全省的三分之一,漁業經濟年總産值逾50億元。2024年,啟東漁業總産量達32.23萬噸。

  自8月5日“小開捕”以來,80—100艘專業收鮮船每日往返呂四漁港,單船載量約4萬斤。單日梭子蟹交易量突破800萬斤,超往年6—8倍。漁獲中60%的活鮮通過盒馬等商超及水産市場,24小時內發往長三角、東北、華東、福建乃至四川;剩餘40%進入本地加工廠,製成蟹醬、蟹塊等産品,鮮飄海外。

  漁港馬達聲中,産業也正加速升級。

  呂四漁港惠港路南側,呂四省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建設正酣。當前,2.5萬平方米漁港交易市場和10萬噸級冷庫的主體結構已封頂。未來這裡將以漁港為核心,推動産業融合,做強水産品加工與流通,做大休閒漁業與濱海旅游。“屆時將極大優化啟東的海洋捕撈結構,強化加工流通能力。”啟東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袁華介紹道。

  沿着海岸線前行,海風拂過,帶來的不只是鮮味。今年,啟東“最鮮公路”入選“2025年度美麗公路項目”。公路西起圓陀角漁人碼頭,北至黃金海灘,借江海大堤堤頂路,串聯度假區主要景點,打造出一條融合長江文化、江海特色,集觀光、休閒、運動於一體的文化景觀大道,年接待游客量超300萬人次。

  漁船馬達聲與騎行車輪聲在海岸交匯,傳統漁業與潮流生活雙向奔赴。豐收節上,啟東市政府和中國國家地理攜手打造的2025最鮮城市“最鮮騎”項目,接過“最鮮跑”的接力棒,今年,11個打卡站牌將沿公路鋪開,以騎行貫穿公路與海岸,將“尋鮮”理念融入運動休閒,一路騎行,一路皆風景。

  農旅融合 尋鮮“朋友圈”持續擴大

  千帆歸港帶活了漁港,萬客入啟點燃了文旅。三水交匯的啟東既是長江入海的“最後一站”,也是鮮味擴散的“第一起點”。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第二批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名單,啟東位列其中。

  近年來,啟東市立足資源稟賦,培育壯大文旅産業,江海瀾灣旅游度假區打造“迎日出、觀瀾海”等文旅品牌;圓陀角的“雙色海”奇觀吸引無數游客——蔚藍之灣與銀沙之海,在晨曦中涇渭分明……去年,啟東實現全年旅游約850萬人次,旅游收入約90億元。

  這個夏天,“蘇超”的熱潮席捲南通,啟東精準捕捉熱度,緊扣南通市“看蘇超・吃海鮮”開捕季及“蘇超賽事+”滬通同城消費活動,創新推出“來鮮超·看蘇超・吃海鮮”的“尋鮮之旅”,向長三角游客遞出“鮮味請柬”。

  呂四漁港的馬達轟鳴不絕,在“離水鮮”的叫賣聲中,多了許多外地游客的身影——這裡正成為長三角地區最炙手可熱的“鮮味打卡地”。8月小開漁期間,啟東市商務局聯合農業農村、文旅等部門推出的千余張尋鮮卡成了最搶手的“鮮味通行證”。在盈港市場,採購的市民排起長隊,人流量和銷售額同比增長100%;杏花村酒店日均翻桌率提升100%,營業額同比增長180%;百源豪生酒店客房入住率同比增長78%,營業額同比增長152%……海鮮的鮮氣也順着街巷飄進了城市商業的脈絡。

  從“本地鮮”到“區域享”,南通的“鮮味半徑”正不斷延伸。

  如東擁有86公里海岸線與百萬畝灘塗,梭子蟹膏滿黃肥,年産量佔全省三成。開捕時節,如東將海鮮美食、溫泉康養、古鎮夜游、品鮮觀賽等多業態串珠成鏈,推出個性化、體驗式的場景與路線,引來不少上海游客前來游玩打卡;而在啟東,“尋味呂四・夜游品鮮”滬啟定制專線率先發車,蘇州、無錫專線緊隨其後,千余名周邊城市游客聞鮮而至。

  豐收節活動當天,啟東“尋鮮之旅”專線暨長三角“朋友圈”合作項目正式簽約。上海交運巴士、虹橋西站客運、南通飛鶴國旅、無錫客運集團等9家長三角交通與旅游企業攜手,推動“鮮味南通”從上海人的“周末嘗鮮”升級為長三角的“集體打卡”,成為一種區域共享的生活方式。

  全域品鮮 屏幕內外“豐”味共饗

  豐收,不僅是物産的豐饒,更是産業的興盛與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當“尋鮮之旅”匯入八方來客,南通“豐”味正以多元姿態抵達尋常百姓家。

  “這是最正宗的啟東甜桿蘆稷,甜汁多,先嘗後買!”豐收節現場,啟東市嘴愛蔬果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王愛兵的吆喝聲裏滿是底氣,攤位上的蘆稷翠綠挺拔。豐收市集上,“啟味江海”展銷區早被人群圍得水泄不通,南通各縣(市、區)的優質農産品整齊陳列,豐水梨的清甜與黃魚幹的鮮香在空氣裏交織。

  今年,啟東青皮長茄、啟東洋扁豆、啟東綠皮蠶豆、啟東沙地山藥、啟東蘆稷等5件農産品成功轉化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目前,啟東綠色優質農産品比重達88.5%,累計認證綠色食品95個。

  市集裏藏着南通“豐收變現”的智慧和農業産業鏈升級的縮影。

  啟東嘉美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殷榮家有400畝果園,種有豐水梨、翠冠梨等水果,打通了種植、加工産業鏈,實現了淡季深加工,旺季賣生果,年消耗附近農戶産品10余噸;啟東市忠輝果蔬專業生産合作社每年種植30多畝啟東沙地山藥,以訂單式銷售打通“種子、配送、禮品”全鏈條,把“啟東味道”送向全國;親家公海鮮則帶着祖輩的手藝升級,從家庭作坊到標準化生産,讓海鮮産品實現“從海港到餐桌”鮮味直達——老手藝里長出了新商機,小農戶也能鏈結大市場。

  線下人潮涌動,線上的“鮮味”同樣四溢。“南通味道”通過直播間跨越地域,指尖輕點,漁港新鮮直送家門;一旁的“蘇超”元素展區,賽事周邊與加工海鮮相映成趣,“看‘蘇超’、吃海鮮”的生活方式變得觸手可及。

  當天,“最鮮啟東・生活有我”尋鮮卡消費套餐發布,串聯起了餐飲折扣、住宿優惠、購物滿減等多重福利,讓“尋鮮”從單次體驗變成長期消費習慣。

  從漁港的漁倉滿溢到田間的果蔬飄香,從市集的人聲鼎沸到雲端的訂單不斷,南通的“豐收”正滲進生活角落,書寫着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活答卷。(王穎 盧兆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