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時節,清晨的陽光透過連棟大棚的薄膜,灑在泰州市姜堰區蔣垛鎮許莊村智慧農創空間的草莓壟上。農戶們正忙着將健壯的草莓幼苗移栽到新整理的高壟中,這些帶着露水的種苗並非來自外地供應商,而是出自本地培育的首批自主繁育草莓苗。這一轉變背後,是江蘇省農科院與蔣垛鎮深度合作結出的科技碩果,標誌着當地草莓産業徹底告別了長期依賴外購種苗的歷史,邁入“自主育苗、品質提升、成本下降”的新階段。

  “過去外購種苗不僅成本高,還常遇到品種不純、帶病移栽的問題,每年在草莓苗上的投入就很大,風險也很高。”蔣垛鎮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錢榮坦言,作為擁有大規模的草莓種植區,種苗依賴曾是制約産業發展的關鍵瓶頸。

  2023年底,蔣垛鎮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成立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邀請果樹研究所副所長喬玉山研究員、科技鎮長團副團長關玲等專家團隊駐點指導,正式啟動自主育苗攻關項目。專家團隊針對蔣垛鎮土壤特性和氣候條件,制定了“品種優化+輪作改良+技術集成”的三步走方案。在許莊村選定135畝育苗移栽實驗區,採用草莓與羊肚菌輪作模式,有效解決了連作障礙和土傳病害問題,自主培育了“紅顏”“鹽莓1號”“粉玉1號”“真紅莓玲”等優質品種的草莓苗60萬株,供應本地種植需求與省外市場。此批種苗為自主育苗及栽種,農戶較為熟悉其生長特性、養護要點等相關情況,預計該批種苗成活率將達95%,苗期病害發生率也將顯著降低。

  “省農科院專家定期來現場指導,從母苗篩選、水肥管理到病蟲害防治,形成了詳細的書面方案,我們照着操作就行。”許莊村種植戶許彬展示的技術手冊上,密密麻麻記錄着專家團隊針對乾旱氣候、雜草防控等問題的應對措施。這種“專家把脈+本土實踐”的模式,不僅培育出優質種苗,更培養了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的本地“土專家”。

  通過種苗自給自足,為蔣垛鎮草莓産業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每畝節約種苗成本約1800元。在許莊村智慧農創空間,採用高壟半基質栽培模式的草莓田,每畝人工成本較傳統種植有所降低,綜合效益顯著提升。成本下降的同時,草莓品質實現跨越式提升。2024年,許莊村選送的“紅顏”草莓在江蘇省優質草莓推介活動中斬獲銀獎,凸顯了“尋味蔣垛”區域公共品牌價值。

  如今的蔣垛鎮,草莓大棚連綿成片,智慧農業設施隨處可見,科技指導員穿梭田間指導的身影成為常態。從依賴外購到自主培育,從分散種植到標準生産,蔣垛鎮草莓産業的“蝶變”之路,正是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隨着“亞夫工作站”技術成果的持續轉化,這顆科技培育的“共富果”必將結出更豐碩的成果。(錢榮 仲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