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28日,由中國考古學會動物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州市金壇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主辦,常州市金壇區博物館、圖書館及三星村遺址管理中心聯合承辦的“中國考古學會動物考古培訓班”在金壇召開。

  中國考古學會動物考古領域的專家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山大學、遼寧師範大學、鄭州大學、西北大學、遼寧大學、山西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全國多所院校的動物考古方向等專業的師生齊聚金壇,精研動物考古學科的基礎鑒定、分析與研究的方法、技術與理論等,探討考古遺址史前先民與動物産生的各種關係。

  科教融合 夯實基礎

  本次動物考古培訓班開幕式上,常州市金壇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尹韌&&,金壇高度重視文物考古工作,不斷加強與多個科研院所、高校交流合作,借此推動三星村遺址多學科考古研究工作高質量發展。此次動物考古培訓班的開展,為探討動物考古學在理論、技術和方法等方面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契機,同時也借此契機為三星村遺址的動物考古研究開啟了新篇章。

  中國考古學會動物考古專委會主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羅運兵老師在致辭中對金壇當地政府對考古事業的支持&&感謝,也指出,本次培訓班的宗旨是“提升專業鑒定水平,推進學科規範建設”。動物考古學的長遠發展,必須建立在科學的鑒定方法、統一的記錄體系之上。培訓班的課程設置既注重基礎理論,也強調實踐操作。

  培訓開始之初,指導老師按學生們不同的鑒定水平、學習進度,將學生混編分為3-4人的小組。通過“多看、多摸、多對比”,再結合圖譜、照片與文字描述,了解不同骨骼部位形態和種間差異,學習與掌握動物考古鑒定的記錄方法與記錄內容。

  拓展視野 循序漸進

  隨着學習的逐步深入,指導老師們陸續為培訓班同學開設了動物骨骼比較形態學研究、動物分類專項研究與其他動物考古典型個案研究等專題講座。

  羅運兵針對遺址中發現的鹿角,對馴鹿、馬鹿、水鹿、梅花鹿、麋鹿不同種屬鹿科動物的鹿角形態進行了詳細介紹,並以此為切入點對楚墓中的鹿角器與鹿石上的鹿圖像進行了考古學研究。

  山東大學胡松梅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文帝霸陵西南側和薄太后南陵西北側出土的動物骨骼研究新進展。通過初步形態對比、數據測量和部分獸類古DNA鑒定,發現有地犀鳥、綠孔雀、陸龜、虎、馬來貘、鬣羚等多種奇珍異獸,同時也對西安地區的珍禽異獸坑做了介紹與梳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侯彥峰老師奉獻了兩場精彩講座。其一,通過收集與比對大量現生標本,對三種小型鹿類(獐、林麝、小麂)以及馬鹿和梅花鹿的骨骼進行了形態差異辨析,為細化鹿骨標本的種屬鑒定提供了可能。其二,通過採集到的現有伊犁馬骨骼標本,建立了推定肩高數據、切齒磨損與年齡關係,從而將其應用於出土馬骨材料的分析。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莫林恒老師介紹了部分關鍵部位魚骨的形態特徵,並從高廟遺址到長江中下游出土魚類遺存的新石器時期遺址,由小到大地分析了這些遺址先民對於魚類等動物資源的利用情況,以遺址和區域個案示範性介紹魚類考古等專題研究如何開展。

  遼寧師範大學戴玲玲老師、鄭州大學李凡老師等對遺址動物骨骼的鑒定、記錄流程進行了全面的指導和輔導。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産保護重點實驗室李志鵬老師在三星村遺址進行動物考古鑒定的工作之餘,就牛、羊、鹿這三類骨骼形態易混淆的常見哺乳動物,對不同骨骼的各部位逐一進行了詳盡的形態辨析與鑒定知識的介紹。

  山西大學鄧惠老師依託鳥骨標本,強調“功能決定形態”,生動地介紹了不同部位鳥類骨骼的形態特徵及其與生理功能的關聯,家禽與馴化等行為相關的骨骼形態特徵以及國內家禽馴化的研究個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娟老師對國內考古遺址中發現的貝殼遺存進行了食用、粧飾、儀式性使用等功能區分,並以宏大豐富的視野和精細淵博的考據分析展示了對西藏阿里曲龍遺址出土貝飾的初步研究成果。

  中山大學余翀老師進行線上授課,介紹了魚類及漁業考古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思路,並分享了大量參考資料,為同學們對魚類骨骼鑒定從入門到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路徑。

  在10天的學習交流中,師生們依託考古遺址的動物遺存材料,夯實了動物遺存鑒定、記錄和形態辨析基本功的同時,更了解了動物考古學界多方面的新近研究成果。

  薪火相傳 百年樹人

  此次培訓班開展的目標,除進行動物考古鑒定與分析等學科基礎訓練外,也是為了持續為國內動物考古學培養專業人才。培訓班結課時,各位同學紛紛發表了自己對這次寶貴學習經歷的感想,所有人都&&受益匪淺。相信在未來,還會有更多動物考古學培訓班陸續開展,逐步把中國動物考古學的學科基礎建設與訓練、人才培養與梯隊建設等推向新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