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街即“出圈”。日前,江陰忠義老街正式開街。開街前三天,忠義老街交出了日均人流量3.5萬人次的亮眼“成績單”。其中,開街首日,人流量直衝5.2萬人次,瞬間峰值客流量突破1.6萬人次,這條僅245米的老街一亮相便被洶湧人潮填滿。
“江陰夜景天花板。”“確實恍如仙境。”“一片燈火,熱鬧到則!”“一盞盞燈亮起來,把整條街襯得流光溢彩。”……翻開與忠義老街相關的微信推文評論區,滿屏都是市民游客化身“攝影師”曬出的美圖和稱讚,字裏行間全是對老街夜景的驚艷與喜愛。而這份集體讚嘆的背後,正是忠義老街精準填補了江陰夜經濟中“古韻與熱鬧並存”的空白。
圈粉無數的老街夜景並非偶然天成,背後是對老街布局的精心打磨。忠義老街並不長,為在有限空間裏放大街區格局、延續歷史厚重感,總體規劃設計師吳惠良深挖文化根脈,設計4個街面連通河道、歷史建築與商業體,並借鑒園林造景手法,打造“移步換景”的方寸之美。“我們保留了眾多老建築,還將老石材用於街坊修復,力求呈現兼具歷史文化與現代商業業態、新舊交融碰撞的街區。”吳惠良介紹。
其實,這些“保留”最能喚醒老街居民的記憶。改造過程中,忠義老街盡可能延續原有形制、復用老材料、傳承老工藝,銅像、吳家橋、孫家樓、蘇東坡紀念館、花家老宅等標誌性節點悉數留存。“看,薛家弄口那口古井還在呢……”老街居民陳阿姨帶着小孫子散步時,語氣裏滿是親切與欣慰。閒逛之時,有市民還在河岸邊偶然發現了一處用曾經的南城門老城墻磚砌成的濱水駁岸。
夜間的文化演出,更是讓老街的魅力值拉滿。錫劇演員身着西服穿梭於老街,與觀眾零距離互動。“《前園會》大概唱了一兩百遍,沉浸式演出還是第一次。”青年演員顧正陽説。這份獨特的戲曲體驗,還藏着一份文化傳承的深意。江陰市錫劇評彈藝術傳承中心辦公室主任嚴新介紹,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忠義老街附近的南方戲院就經常有熱鬧的灘簧演出,現在老街煥然一新,錫劇也以更年輕的方式回歸大家的生活。
新商戶的加入成為忠義老街開街即“出圈”的重要支撐。據江陰市商務局統計,首批入駐的新商戶中涌現出COKO韓料、萍姐火鍋、KOI茶飲、倒滿酒館等多個“人氣商戶”。值得關注的是,在忠義老街的強勁帶動下,周邊一期商戶也迎來業績爆發。數據顯示,一期商戶餐飲類營業額環比大幅增長39.92%,零售類增長36.65%,形成“新老聯動、全線飄紅”的火熱態勢。
忠義老街的精彩,一半藏於商戶的熱鬧喧囂中,另一半則蘊於江南的雅致中。浮笙茶館外,“不係舟”靜靜佇立,是為呼應江陰千年漕運文化所造,旁邊太湖石堆疊成景,流水潺潺,連茶桌都是老石磨改造。老街上的江陰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館內特設非遺體驗區,為孩子們提供了雕版印刷等親手製作的機會。“下次還想再來體驗其他非遺項目。”學生閔恬意猶未盡。
從“逛得盡興”到“歇得舒心”,忠義老街的公共服務配套全面覆蓋游客需求。改造之初,忠義老街就特別注重小微公共空間的利用,通過“見縫插針”式布局完善服務功能:沿街休憩座椅悄然安放,兼顧實用與美觀;閒置角落被改造為“迷你休息區”,既不佔用通行空間,又能提供舒適歇腳點;臨水區域則依託河道風光,打造兼具觀賞與休憩功能的走廊,讓市民游客在歇腳時也能欣賞江南水景。(唐蕓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