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高雲淡,秋意漸濃,在鄉村大地,豐收的景象不斷映入眼簾。近日,淮安市淮陰區馬頭鎮的常盈農業蘋果園,金色的蘋果挂滿枝頭,慕名而來的市民拿着提籃從一棵樹到另一棵樹忙着採摘。其中一位戴眼鏡的年輕人麻利地穿梭在果林裏,幫游客挑選蘋果,他就是這片蘋果園的主理人——90後新農人方建業。誰能想到,這位如今談起果樹種植頭頭是道的“田秀才”,大學學的竟是與農業毫不相干的服裝設計專業。

  “畢業後我曾經在服裝設計和下地種田這兩件事之間猶豫了很久,坐在辦公桌前設計服務肯定是體面的工作,可我受父親影響,對土地有着執念,我知道家鄉的土壤非常好,應該種出點什麼高效益的東西……”方建業笑着説。出身農村的他,對泥土有着難以割捨的情感。2019年,他得知淮安國家農科園附近有一片荒地要招商引資,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後,毅然放棄城市裏的工作,帶着“在淮安土地上種出優質蘋果”的夢想,回到家鄉建設果園,開啟了從“服裝設計師”到“果農”的跨界轉型。

  夢想剛起步,難題就來了。方建業回憶説,淮安的土壤並不是種植蘋果的首選,當時果園裏的土壤板結嚴重,部分地塊還存在養分不足的問題,果樹長勢參差不齊,結出的蘋果口感酸澀,市場根本不認可。更讓他犯難的是,自己毫無種植經驗,傳統種植模式效率低下,病蟲害防治、果樹修剪等技術難題像“攔路虎”一樣擋在面前。接手第一個月,看著滿園瘦弱的果樹,他甚至産生過放棄的念頭。

  就在此時,區農業部門的技術專家主動上門指導。專家們先對果園土壤進行了全面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制定了“土壤改良方案”—— 通過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深耕松土等措施,逐步改善土壤結構;同時,針對果樹品种老化問題,建議他引進優質新品種,並手把手教他矮化密植、水肥一體化等現代農業技術。這一番折騰就花去了方建業大半年的時間。那段時間,他每天天不亮就鑽進果園,跟着專家學習測土配方施肥,一點點調整土壤酸鹼度;為了掌握果樹修剪技巧,他反復觀看教學視頻,還專門去山東棲霞,陜西等地的優質果園取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果園土壤質量明顯改善,他引進的黃金維納斯、富硒蘋果等新品種也成功挂果。當第一批黃金維納斯蘋果成熟時,咬下一口,脆爽的口感中帶着清甜,果香在唇齒間散開,方建業知道,自己的“蘋果夢”終於有了盼頭。

  解決了“種得好”的問題,“賣得好”該怎麼辦?“以前果園靠批發銷售,價格低、利潤薄,辛苦一年也賺不了多少。”2022年,方建業參加了區裏組織的電商培訓,了解到直播帶貨、短視頻營銷等新模式正在成為農業銷售的新路子,於是,方建業和家人一商量,由妻子挑大梁,開始開直播、線上銷售。“這條路不好走,但是我媳婦挺有信心,畢竟自家果子的質量是拿得出手的。”剛開始的直播間只有幾十個觀眾,但方建業一家人沒有氣餒,每天堅持直播果園採摘、包裝過程,還分享蘋果種植管護技巧,慢慢積累了一批粉絲,現在一天最多能賣出兩萬元。

  如今,走進方建業的果園,不僅能看到挂滿枝頭的優質蘋果,還能看到散養的雞鵝在果樹下覓食——這是他探索的“生態種養模式”,雞鵝吃蟲除草,糞便還能當有機肥,實現了生態循環;每到周末和節假日,果園裏的採摘游更是火爆,游客們親手摘蘋果、體驗農耕樂趣,農旅融合讓果園變成了“網紅打卡地”。“入秋以後,每個周末都有市民來採摘,特別是節假日,門口車子都停不下,最多一天賣了12000斤,加上直播帶貨,一天收入最高能達到八萬元。”方由於今年收成好,方建業準備預留10萬斤蘋果入庫,元旦春節時錯峰銷售,預計全年收入能超過300萬元。

  致富不忘鄉親,方建業的果園如今已成為當地的“就業基地”,提供了20個固定崗位和80個季節性崗位,周邊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以前在外打工,照顧不了家裏,現在在果園上班,每個月能掙3000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村民盛樹文笑着説。

  據了解,目前淮陰區馬頭鎮像這樣的新型農文旅結合的採摘園有二十多個,像方建業這樣返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每年可以給當地帶來經濟收益超千萬元。(李堃 杜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