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銘英烈。鹽城濱海縣陳濤鎮,因烈士陳濤長眠於此而得名。如今,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阡陌縱橫、長勢喜人;道路兩旁鮮紅的燈桿旗,猶如奮進的旗幟引領方向;當地的國家地理標誌産品“陳濤粉絲”遠銷海外,去年總産值逾4000萬元。同時得益於鹽城市為烈士命名鎮村量身定制金融産品“紅鹽貸”的助力,今年總投資2000萬元的陳濤鎮紅薯粉絲産業孵化基地拔地而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陳濤鎮如何以全新的姿態融入時代發展浪潮,擘畫着新時代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時代新圖景?

  挖掘耕地産出資源,傳統農業富了農民口袋

  “真沒想到,如今小麥畝産達551公斤,高標準農田建好了後,大型機械都能進來了,種地省事多了,也帶來高産量。”吉龍村四組種糧大戶唐維傑一邊忙着過磅賣糧,一邊高興得合不攏嘴。他&&,自從流轉了村裏3000畝耕地種植稻麥後,過去小麥畝産不到800斤,今年僅小麥就比往年增收80余萬元。

  陳濤鎮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成功並非偶然,其背後是濱海縣政府的戰略規劃,是科技人員的辛勤付出,更是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截至目前,全鎮共實施改造提升和新建高標準農田4.7萬畝,佔總耕地56%。在建設範圍內,按照“宜養則清,宜種則平”原則,平整土地8900畝,通過清淤、治理建成淡水養殖塘口68處共達1438畝,“小田變大田”流轉土地6184畝,流轉率達96%以上,全鎮500畝以上種植大戶22戶,家庭農場56家,開展糧食、玉米油料“稻——麥——油菜”種植和農産品加工。

  位於陳濤鎮的“糧食專業合作社”,主要集收購、烘乾、倉儲,以及大米加工和良種培育。今年該合作社成功與中儲糧集團、中農發集團開展糧食購銷合作,一同繪就農業發展好“豐”景。“今年夏季,兩家集團購進小麥2.5萬噸,秋季將擴大供糧規模,全鎮70%以上種糧大戶可實現訂單銷售。”負責人郭黨生&&。

  此外,陳濤鎮還與江蘇省蘇樂種子研發有限公司聯合建成稻麥優質保種基地3400畝。建成“濱海大米”“射陽大米”等米業加工企業高標準水稻種植基地5.8萬畝,優質飼料玉米1.2萬畝,實現全程耕、種、播、收機械化,形成優質、高産、高效的良種良法技術集成,今年夏季小麥總産量達4.58萬噸,創歷史新高。飼料玉米,則為鎮內年出欄7萬頭生豬、200萬羽肉雞,以及4300余畝淡水養殖企業(戶)提供優質、安全的飼料來源。

  培育壯大特色産業,“小粉絲”拉動強村思維

  五層村是陳濤山芋粉絲發源地,以“勁道入口彈性好”深受消費者喜愛,歷經200餘年而經久不衰,全村有40余戶家庭小作坊從事山芋粉絲加工,但大多粉絲加工戶只將其作為季節性的“家庭副業”,且因加工設備簡陋,保鮮、晾曬等現代技術投入不足,導致産品質量不穩定,形成“有市場,無産量”狀態。

  為了提升陳濤山芋粉絲地域品牌認知度,變“小而散”為“精而強”,去年鎮政府牽頭,盤活村裏閒置校舍,申請鄉村振興等發展資金,新建“陳濤山芋粉絲”産業孵化基地,建成標準生産車間、澱粉加工池和引進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推進粉絲産業集群化、精益化生産。

  據悉,今年10月該基地投入生産後,可增加産量1500噸,實現增收2000萬元。通過廠房出租,吸取多家粉絲加工主體承租進駐生産經營,由五層村集體對紅薯粉絲加工、包裝、銷售實行全程服務,每年可為五層村、鹽路村增加租金收入40萬元,並帶動村民120餘人就業。

  值得一提的是,二期還將建設精包裝車間,打造覆蓋“原材料供給—精深加工—産品上架”的完整産業鏈。以優質農産品,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農民腰包更鼓,鋪就一條共富新道路。

  五層村“一村一品”的粉絲産業實踐,為其餘18個村也提供了新的強村思路:經濟薄弱村沿路和七頃村,通過平整荒地建成“縣犬只留檢所”,村集體年收入可增加15萬元;新灘村、友聯村通過盤活閒置校舍+扶持資金分別建成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對外出租加工毛毯和電子元件,年增加集體收入15萬元以上,吸納就近勞動力120人;條洋村將原中學校舍改建成“睦鄰食堂”和“殘疾人之家”,為周邊40名鰥寡老人提供就餐服務,同時為28名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

  去年以來,全鎮通過築巢引鳳,吸引84名在外創業有成人士回流創業;通過盤活活閒置資源,創辦産業項目富民11個,全鎮19個村1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50萬元,2個村超100萬元。

  走村串戶訪民生,燃旺鄉村“煙火氣”

  “村裏被污染水體整治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做好?”在樊圩河村黨群服務中心,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正在進行。村民代表提出難題,村幹部以及鎮領導傾聽民聲、了解訴求。在懇談會結束後,通過對接、勘察、簽訂施工合同、開工建設等實際行動,精準回應村民的急難愁盼。

  從“窗口”到“村口”了解民情民生,變老百姓“上訪”為鎮村幹部“下訪”,陳濤鎮嚴格落實“鎮村幹部戶戶訪”制度,為大家解決實際困難,用行動讓全鎮的紅色基因永續傳承。

  “民有所呼,‘會’有所應。”鎮主要領導定期到村對下訪問題集中會辦,村民大事小情商量着來,黨群幹群間架起了“連心橋”,通過分級、分類、分層化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村裏現在路寬了,水清了,環境美了,我們住在這裡,感到很舒心。”新聯村村民顏章平&&,他們一家5口原本住在縣城,今年7月搬回了村裏。兒子、媳婦同時進了鎮裏的工業園招商引資企業上班。

  好村風源於善治理。近兩年來,陳濤鎮實施中心集鎮道路無桿化、黑色化改造累計3.4公里,新建農村硬質道路17.8公里,實現主幹道硬質化“全覆蓋”、村民居住點架設路燈2400余盞,打造省級和美鄉村2家,改造美化村民集中居住點48處,開展“送法律、送健康、送文明”等各類群眾性活動240余場次,文明新事越來越多……這些悄然變旺的鄉村“煙火氣”已吸引近1200名在外人員回鄉。

  如今,英雄的名字被鐫刻在這片烈士鮮血浸染過的土地上,激勵着一代又一代兒女奮勇前進。一個個躍動的數字,都是陳濤鎮發展的刻度、奮鬥的注腳,歷史與現實交相輝映,記錄着這片紅色熱土的澎湃脈動。下一步,陳濤鎮堅持用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奮鬥偉力,接續書寫新的歷史篇章。(徐寶華 顧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