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蕩漾,水清岸綠,飛鳥翩躚起舞——如今的常州金壇長蕩湖,儼然一幅生動的生態畫卷。然而,多年前,這裡卻曾因過度養殖、污染加劇,面臨“守湖無水吃,臨湖不見湖”的困境。作為曾經全國聞名的“網圍養殖第一湖”,長蕩湖如何實現從“生産型湖泊”到“生態型湖泊”的華麗轉身?

  生態危機下的艱難轉身

  長蕩湖是江蘇十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太湖流域上游重要的調蓄通道和飲用水備用水源。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圍網養殖不斷擴張、工農業污染加劇,湖泊生態持續惡化,“日出鬥金”的富庶之地逐漸淪為濁藻型湖泊。

  2007年太湖藍藻事件後,長蕩湖作為太湖的“前置庫”被納入整治範圍。金壇區以把長蕩湖打造成為省級“幸福河湖”為目標,深化河湖長制,系統推進太湖綜合治理。累計投入近百億元,實施退圩還湖、退漁禁養、生態清淤等,清退養殖場16平方公里、網圍6.8萬畝,集中歸併100余條餐飲船,終結了近40年的“湖中造田、水上開店”模式。

  系統治理重塑湖生命體

  治理不是簡單的做減法,更需要系統性的生態修復。金壇區通過“兩重一治”提升生態韌性:重塑河道攔截系統,整治9條&&湖河道,治理266個排口;重構水生生物群落,放流魚苗近億尾,種植挺水植物82萬餘株,恢復沉水植物1.7萬畝,使湖區物種從440種增至759種;治理整體水域環境,建設生態淺灘和浮島,劃定93個污染控制區。

  同時,金壇創新實施“三源同治”,全鏈條防控工業污染,為459家涉磷企業定制治污方案;系統治理城鄉生活污水,新改建管網31.7公里;創新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建設高標準農田,改造養殖尾水,從源頭減少氮磷排放。

  河湖長制織就長效保護網

  治水更需管水。金壇區以河湖長制為抓手,織密責任落實“制度網”,建立涵蓋433條河流、36座水庫、2個湖泊、739個小微水體的管理名錄,配強區鎮村三級河長體系;繡牢河湖監管“智慧網”,搭建“智慧河長”平台,開發“河長通”App,實現問題閉環管理。

  金壇區打破“政府單打獨鬥”傳統模式,匯聚多元力量,以“眾人拾柴”的巧勁繡出共治共享的“生態工筆畫”。探索“河長+”工作模式,在省、市率先建立“河長+檢察長”“河長+紀委監委”的基礎上,推出“河長+人大”協作機制,首聘8名“人大問水員”承擔8條長蕩湖入湖港口“問水”工作,協調解決涉水問題300余件。金壇還引入“夕陽紅河長”“紅領巾河長”等新生力量,成立民間“找茬團”、推廣“水滴卡”積分、鼓勵群眾“隨身拍、自動傳”,讓監督無處不在,形成全民共治格局。

  生態紅利催生發展新動能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金壇區堅持“生態+”理念,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打好“生態+智造”牌,集聚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綠色産業,成為長三角重要新能源製造基地;念好“生態+旅游”經,建設休閒運動公園、田園風光帶等文旅項目,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長25%;走好“生態+創新”路,建設華羅庚科學城、河海大學新校區,形成“高校+科研+産業”創新生態圈。

  長蕩湖的蛻變之路,是一條從“人湖爭利”到“生態共融”的系統治理之路,是從“單兵作戰”到“全域協同”的機制創新之路,更是從“治污投入”到“生態反哺”的價值轉化之路。這座曾經的“網圍養殖第一湖”,正以嶄新的“生態幸福湖”姿態,見證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踐。(陸燕 李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