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有效保護1000多個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組群,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
傳統村落,保下來還要“活起來”
古色古香的歷史遺存、如詩如畫的生態美景、鄉韻十足的民俗活動……在江蘇,一批寄託鄉愁的傳統村落留古韻,煥新生。
8月21日,省住房城鄉建設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新一批傳統村落名錄,我省已提前完成“有效保護1000個省級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組群”的“十四五”目標任務。作為城鎮化和經濟社會先發地區,江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探索出了哪些路徑?被命名後,傳統村落如何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發展的關係,走出具有江蘇特點的鄉村振興之路?
應保盡保,“青磚房”也要留下來
早在2017年,江蘇就在全國率先頒佈實施《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走上法制化、規範化軌道。我省不僅對歷史建築、傳統建築保存良好的村落予以保護,對體現一定歷史時期或者特定地域建造傳統和建築風格的建築、村落也進行了保護。
傳統村落中,一步一景皆歷史,一磚一瓦皆傳承。記者注意到,我省新公布的第八批70個傳統村落中,古老的祠堂、牌坊、古橋、戲&、古井、老樹等歷史遺存受到關注,承載鄉愁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傳統民居、老廠房也同樣得到保護。
比如,常州市金壇區朱林鎮三星村,不僅精心保護村中擁有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新石器時代遺址,對上世紀60年代的青磚房也予以保留。蘇州市吳中區香山街道舟山村浜頭上,保留了上世紀60年代的糧倉。鹽城市建湖縣恒濟鎮山河村北許舍,對有特定時代記憶的老供銷站進行保護。南京市溧水區洪藍街道上港社區上莊對不同年代歷史遺跡進行保護,包括古柏樹、古井,以及建於1942年的雍明福老宅、1953年的傅成思老宅,把村落不同年代記憶都留了下來。
為將散落在田野鄉間的“老古董”保下來,近年我省進行了大規模的“摸清家底”行動,原則是應保盡保、保護優先、兼顧發展、合理利用、活態傳承。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一級巡視員陳浩東説,江蘇經濟發達、城鎮密集、人口稠密,傳統村落保護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面臨特殊挑戰。結合省情特點,在保護傳統村落的同時,江蘇擴大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範圍,將鄉村中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空間相對集聚的傳統建築組群也納入省級目錄予以保護。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79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累計公布命名624個省級傳統村落和381組傳統建築組群,省級傳統村落名錄實現76個涉農縣(市、區)全覆蓋。
宜居宜業,近半建成和美鄉村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傳統村落魅力所在;環境舒適、配套完善、居者樂無窮,也是傳統村落髮展目標。我省保護傳統村落不是原封不動,而是通過提升基礎設施、優化人居環境,在保護村落歷史肌理和傳統風貌的同時,不斷滿足農民對現代生活品質和當代審美的追求,讓傳統與現代和諧共生。
新上榜的南京市江寧區橫溪街道橫山村上莊,近年來實施人居環境整治,新建了公廁、休閒廣場、候車亭,整治了池塘水面,村容村貌煥然一新。2018年以來,溧水區洪藍街道上港社區上莊投入1265萬元開展鄉村建設,建成交通路網、污水管網,設置了垃圾分類集中點及停車場,改造了村民活動場所,解決了臟亂差問題,實現現代設施與傳統肌理有機融合。無錫錫山區東港鎮陳市村,將2024年修繕一新的務本堂打造為充滿活力的文化客廳,在這裡,村民和游客可觀看精美的攝影作品,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欣賞地道的方言童謠。
“江蘇堅持傳統村落保護和特色田園鄉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等協同推進、互促共融。”陳浩東介紹,已認定公布的624個江蘇省傳統村落中有236個創成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佔比超過1/3,有324個建成江蘇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佔比超過一半。
保護、發展傳統村落,錢從哪來?我省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同時,省級財政給予補助。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四級調研員徐靜説,自2023年起,省財政累計下達省城鄉建設發展專項資金1.92億元,用於省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建設補助。我省還創新傳統村落保護髮展金融服務模式,推出“蘇鄉貸”。農發行江蘇省分行産業客戶處(鄉村振興處)副處長樊琼蔚説,截至6月末,該行累計授信近270億元,支持傳統村落開展歷史文化保護利用和人居環境整治。
活化利用,全省處處可見“明月灣”
古樸的明月橋、高大的古樟樹、飽經歷史的古宅……旅游旺季,一批批游客走進蘇州市吳中區明月灣村尋覓鄉愁。在古村沿着石板路向前走,街巷深深,多處可見售賣本地特産的村民,吳儂軟語的叫賣聲迴響耳畔。
這裡,傳統村落即景區,每年游客量達80多萬人次,門票收入有500萬元。村民在家門口賣土特産、開民宿農家樂,村落人氣、活力十足。
明月灣村留住鄉愁吸引游人的實踐,是我省推動傳統村落“活起來”的縮影。“保護髮展傳統村落要‘見人、見物、見生活’,我們的目標不僅限於將傳統村落‘保下來’,更要在保護的前提下推動傳統村落‘活起來’,讓鄉愁記憶在新時代傳承延續,讓歷史文脈在活化利用中煥發生機。”陳浩東説。
我省引導各地加大各類遺存的活化利用,鼓勵在傳統村落內合理髮展鄉村旅游、休閒度假、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技藝加工製作等適宜産業,以“生態+”“互聯網+”等方式,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以“鄉愁”激發鄉村活力。各地依託村落特色資源,因地制宜舉辦農耕體驗、鄉村市集、鄉村音樂會等“村字號”活動,讓村落的歷史脈絡在氤氳的煙火氣中得以延續。
蘇州市陸巷、明月灣,無錫市陽山村等多個傳統村落已成為我省鄉村旅游熱門打卡地。據統計,2025年春節、“五一”假期期間,全省傳統村落和特色田園鄉村共舉辦各類文化活動2800余場次,吸引外來游客逾1214萬人次,帶動鄉村旅游達7.15億元。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村鎮建設處處長崔曙平介紹,“十五五”期間,我省在動態更新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並推動保護髮展規劃編制全覆蓋的同時,將大力推動村落的發展保護與農文旅産業深度融合,指導支持各地建設100個傳統村落保護髮展提升項目,持續增強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白 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