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德林海(688069.SH)披露2025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8億元。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上半年,德林海業績並未完全釋放——部分在手訂單尚未完成驗收,如通海縣杞麓湖藍藻水華原位防控項目、新沂市駱馬湖西北部藍藻防控工程等,尚待驗收部分金額分別為7082.52萬元、4250.03萬元。

  但同時,德林海在手訂單迎來快速轉化期——受益於美麗河湖行動的強政策驅動,德林海所處的藍藻治理、精準清淤、智慧監測平台等各細分領域催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空間,標誌着行業發展的“風口期”已經到來,推動德林海合同轉化率加速提升,公司年初至半年報披露日新增訂單4.02億元,同比增加39.24%,累計在手訂單達5.27億元,為全年業績實現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今年上半年,星雲湖項目合同糾紛案二審終審判決德林海勝訴,也將對下半年預計負債轉回帶來積極預期。

  以湖庫富營養化內源治理行業開拓者為己任,德林海歷經十六載實踐積累,已成長為藍藻治理龍頭企業、湖庫富營養化內源治理綜合服務領軍企業,也是新質環保企業的代表。公司核心業務涵蓋湖庫富營養化內源治理相關的調查診斷、核心技術研發;提供成套化先進整裝集成技術裝備及安裝調試;以及專業化運行維護與資源化利用。

  目前,德林海所處的美麗河湖行業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環節,直接關係到飲用水安全、水生生態健康、水環境質量提升以及濱湖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美麗河湖建設遠超出傳統的水污染治理的意涵,更強調水生態系統的整體修復、長期維護,與價值轉化。

  美麗河湖行業正處於政策強力驅動與高速發展期。2025年5月-7月,《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關於全面推進江河保護治理的意見》《河湖庫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三項核心重磅政策相繼印發,明確提出:到2027年,美麗河湖建成率達到40%,重點湖庫實現常態化水華監測預警。同時,財政積極支持,鼓勵購買服務等創新機制,水利投資連續多年超萬億元,並有望延續。

  但與此同時,美麗河湖行業具有技術壁壘高、綜合能力要求高、行政准入門檻高的等“三高”特徵,對相關企業在複雜水生態系統修復上的核心技術、“整湖治理+智慧平台+資源化”全鏈條能力,以及重大項目經驗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作為美麗中國的實踐者,德林海具備長期研發積累和工程驗證的核心技術,擁有101項專利(含27項發明專利)和15項軟體著作權,並在三大核心技術體系方面建立起顯著優勢:一是藍藻水華治理領域行業標杆性技術——藍藻水華災害應急處置技術和藍藻水華常態化防控技術(深潛原位控藻技術);二是污染底泥常態化精準治理整裝成套技術;三是湖庫富營養化內源治理診斷技術,構築起深厚護城河。

  基於三大技術體系,德林海還開創性提出湖泊生態醫院這一新型治理模式,集中體現了公司長期以來的湖庫治理經驗和科技創新成果。該模式以湖泊生態醫院為核心,充分利用湖泊生態醫院的專業技術和資源,通過三大核心技術體系實現監測、預警、診斷、系統集成、治療等“一站式”解決方案,進而實現對湖庫水環境和水生態的全面改善,彰顯公司在水環境治理領域的全鏈條能力。

  在重大項目經驗方面,德林海在“三大湖”——太湖、巢湖、滇池,以及其他多個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型湖庫上,成功進行大規模、工廠化、無害化災害應急處置與防控的專業化藍藻治理。公司業務覆蓋全國,具有豐富的案例服務經驗,在全國重點湖泊承擔藍藻水華治理工作,業務範圍覆蓋全國藍藻爆發的主要地區的16個省34個市。

  在前述優勢基礎上,德林海成為國內少數具備“整湖治理+智慧平台+資源化”全鏈條能力的企業。同時,在當前數字化與智能化浪潮之下,德林海以AI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深化數字孿生技術與AI算法融合,構建智能化治理解決方案,全面推進水治理行業的智能化變革。

  展望未來,隨着美麗河湖建設進入政策紅利密集釋放期,德林海作為藍藻治理龍頭與湖庫富營養化內源治理領軍企業,已站上行業“風口”。憑藉三大核心技術體系及全鏈條能力,手握5.27億元充裕訂單,疊加星雲湖勝訴帶來的近5000萬元預計負債回撥,德林海全年業績釋放確定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