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市委黨校、南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主辦的“中央黨校專家‘南京行’”活動舉行。活動採用“專家談”與“實地看”相結合的形式,聚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發展組團式、網絡化的現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等目標和任務,進行學習交流和現場調研。

  在“專家談”環節,新華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雙傳學提出,南京都市圈不僅是傳統生産製造型的都市圈,更在積極向“産城融合+消費升級”的新型都市圈轉型。他系統闡釋了高質量發展的五大戰略路徑:以産業協同為引擎,培育地標性産業鏈集群;以創新生態構建為突破,打造長三角原始創新策源地;建立都市圈協同治理信息平台,提升區域一體化決策效能;以互聯互通為紐帶,構建服務資源共享網絡;構建實施保障體系,推動高質量落地。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習時報社原社長、研究員許寶健對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着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進行了解讀。他認為,應突破傳統認知邊界,將縣城和建制鎮納入城市體系有機組成部分,通過拓展“城市”概念的內涵外延,推動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現代化城市發展格局。

  上海大學特聘教授、上海數交所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原副主任許正中提出,要突破技術範式轉型瓶頸,重塑産業鏈價值生態,打造生態驅動發展模式。通過“場景取代産品、生態重構行業”的變革,使生態成為城市更新的核心着力點和可持續提升的關鍵性要素,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關於“如何構建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有效機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李鵬教授提出,將城市視為一個有機生命體,重塑城市本質邏輯,通過培育完整産業生態鏈強化“市”的産業功能;建立差異化發展模式,基於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破除“小城複製大城市”的同質化路徑依賴;創新智慧治理體系,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

  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長江學者黃賢金教授以南京市創新實踐為例,系統解析了政策引導下的投融資生態構建。在制度創新層面,南京在全省率先&&《南京市城市更新辦法》,形成全周期政策體系;在融資模式創新層面,通過引入社會投資、爭取銀行授信等舉措,持續優化資金配置;在實施機制創新層面,借助鼓勵産權人自籌等形式,有效激活存量資産價值,不斷構建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投融資範式。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李蕾教授&&,傳統“以産興城”模式面臨發展動能不足的瓶頸,主要原因在於生産體系與創新能力失衡。需構建“産城互促”的創新驅動發展新格局,建立“産業基礎—應用場景—突破性技術”三位一體協同,精準定位城市特色發展路徑;形成“人才集聚—市場配置—資本賦能”三要素聯動,構建全要素創新生態體系;推動創新鏈與政策鏈精準對接,通過資源整合與制度創新降低試錯成本,持續激發城市內生創新動能。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蔡之兵教授提出通過“五大轉型”激發城市內生動力的觀點:理念轉型堅持以人為本,方式轉型突出集約高效,動力轉型強化特色引領,重心轉型加大治理投入,方法轉型注重統籌協同。

  在“實地看”環節,與會專家學者考察了麒麟科創園、中國(南京)軟體谷,調研南京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深度探訪中科南京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中科南京軟體技術研究院,以第一視角見證南京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實踐。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南京大學、上海大學等知名高校,新華日報社,部分國家級都市圈中心城市黨校、南京都市圈城市黨校,以及社科研究機構與新型智庫的專家學者受邀參加。(張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