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強互動、聚底蘊,商業、人文與歷史在此交融——
“城市客廳”如何提升待客之道?
幾輪賽事過後,“蘇超”熱度不減。賽場內氣氛熱烈,賽場之外的“第二現場”同樣火熱。映月裏、南尖公園等戶外公共空間通過大屏直播賽事匯聚人群,變身“全民客廳”。加油聲、碰杯聲與煙火氣交融,“城市客廳”的功能在全民觀賽的氛圍中進一步凸顯。
作為城市展示自我的“門戶”,“城市客廳”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商業風貌、地方個性、人文溫度和歷史記憶,吸引着人們走進、了解、探尋這座城市。作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一環,“城市客廳”的涌現給城市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如何在“城市客廳”中更好地展現地方特色?未來如何進行系統性布局,增強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探訪。
會客
用親和力和場景力擁抱新生活方式
傍晚,夏日熏風中的太湖廣場一派熱鬧景象,眾多市民在這裡散步、閒談、打球……親子溫馨互動、人寵和諧共生的畫面隨處可見,每個人都能在開放的綠地中自由“吸氧”。“有步道、有器械、有場地,還能坐下來喝杯咖啡,我很喜歡和家人朋友來這裡逛逛。”市民吳先生説。
近年來,無錫循着“有序更新”脈絡,打造了眾多可供“席地而坐”的“城市客廳”,並從宜居的生活空間向更廣闊的範圍拓展。不斷煥新的家門口“口袋公園”、被激活的閒置橋下空間,都讓市民在“找回附近”的同時享受着“我的城市”。
持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城市客廳”的打造將重點放在人尤其是年輕人的需求和喜好上。當下,年輕人偏愛尋找“個性”與“有趣”,許多公共空間在煥新時不約而同將打破傳統、場景化、圈層化的非標商業作為着力點。沿着運河畔的步道走進“南尖慢谷”,契合年輕人調性的商業業態繪就宜業、宜居的公園生態圖景。無錫皓美星和文化産業有限公司是南尖公園的運營方,總經理丁雪&&:“南尖公園在空間和商業布局上突出‘輕文旅’和‘微度假’概念,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年輕一代。希望人們在體驗慢生活美學的同時,看到城市年輕態、有活力的另一面。”
爽點消費時代,“城市客廳”的商業布局不僅強調購買力,更通過一種場景氛圍和生活方式關照人的精神空間。惠山區城市傢具主題展示區通透開敞、錫虞路立交橋下空間時尚潮流,越來越多的“城市客廳”在無形中涵養着人們的精神生活。位於南尖公園的回美術館是無錫首家當代美術館,通過藝術展、藝術品和體驗區喚起人們對當代藝術的關注,讓青年體味“藝術慢生活”新場景。
待客
“實體名片”如何進行城市推介?
“城市客廳”高度濃縮城市的功能與服務,看不見的文化底蘊、城市個性也蘊藏在真實的實體空間裏。作為展示城市的一張“實體名片”,“城市客廳”該如何做好城市推介?
作為城市入口,無錫碩放機場七月初開出首家手工皮具主題快閃店“質做·手工皮具生活館”,在不斷優化商業布局中給旅客帶來多元、便捷的體驗。而煥新後的無錫火車站南廣場,將通過改變景觀、優化交通和業態刷新游客入錫的第一印象。
與此同時,一批融匯城市歷史文脈與現代潮流的新型公共客廳也隨之出現,傳遞着城市與時俱進的開放心態。百年工商名城是無錫鮮活的城市名片,眾多工業遺址的更新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基礎上,通過活化利用的方式使存量空間重煥生機。運河匯緊扣年輕生活方式,IROW、CUBO5等數家潮流買手店以及各類烘焙輕食、特色餐飲,都體現出既有城市歷史感、又具年輕態的生活空間。“南尖慢谷”則對倉儲建築群進行活化,植入了特色餐飲、婚嫁産業及與文化藝術息息相關的新業態,讓工業遺産煥發新生。
從東林書院、無錫博物院等文化場館,到串聯運河藝術公園、北倉門生活藝術中心的“古運河圈”,文體旅商融合背景下,文旅資源成為展示城市文化和底蘊的窗口,以一種“歡迎”的姿態向外對話,成為城市推介的增量資源。惠山映月裏今年開街後,熱力值持續上漲。無錫文旅産業更新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彥璋介紹,惠山古鎮承載着無錫千年厚重歷史,映月裏在景觀設計和對歷史建築更新改造時,着力體現城市的水脈、文脈,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契合無錫打造“音樂之都”的目標,植入國樂、國潮等新概念,意在打造一個可體驗、可感知的人文會客廳和微度假勝地。陳彥璋説:“對於城市産業而言,‘城市客廳’還有着‘發動機’的作用,能吸引更多創新創業的人在此集聚,從而促進城市發展。未來,映月裏還將以音樂為發展方向,舉辦更多音樂會、街頭表演,並引入唱片店、音樂酒吧等新業態。”
好客
如何讓“城市客廳”更“友好”?
今年初發布的《無錫市城市更新辦法》,強調城市更新是對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進行整治、改善、優化,實現産業結構、環境品質、文化傳承等全面提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客廳”不僅是市民的休憩地、外來旅客讀懂無錫的窗口,也是無錫延續總台春晚分會場“長尾效應”、探索文體旅商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如何讓“城市客廳”更好地發揮核心功能,面向每一個具體而真實的“人”,進一步增強人與人、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
無論是生活附近的街巷,還是沿山濱水、有邊界的節點,都是人們交流互動的重要場所。無錫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師王嘉認為:“從‘家’的角度來看,客廳是生活的一個最基本單元,而城市的概念就是放大的‘家’,因此‘城市客廳’要承載‘家’的功能。應當具有整體思維,沿着生活軌跡將道路、廣場以及公共節點等空間串‘珠’成‘網’,圍繞人的需求強化生活配套,持續完善智慧生態等細節,提升服務品質,並將城市特色結合更具吸引力的設計語言加以體現。”
作為城市文旅服務的重要窗口,“城市客廳”在傳播城市形象、激發消費活力方面有着很強的促進作用,城市文旅差異化的競爭力也體現在這一實體空間中。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設計與傳媒學院老師黃維克認為,“城市客廳”應是一個大家願意聚集且能互動的多功能融合體,規劃是“龍頭”,未來的布局應當着眼整體,與周邊的交通樞紐、文化設施及文旅景點聯動發展,形成“客廳經濟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並廣泛應用科技元素,讓客廳更“聰明”,方便市民游客。(周邾語嫣 劉浠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