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海證券報記者從江蘇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今年1至7月,江蘇獲批上市的創新藥已達14個,不僅超過去年全年總量,更在全國同期49個獲批創新藥中數量佔到近三成。

  在創新藥領域,江蘇此前已連續兩年領跑:2023年獲批9個、2024年13個,數量均居全國首位,今年的表現更是延續了這一領先態勢。

  14款新藥覆蓋多病種

  多家藥企業績與股價雙升

  記者發現,這14個創新藥覆蓋腫瘤、脊柱炎、流感等多個治療領域,其中不乏多個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首個”品種。

  以江蘇先聲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申報的注射用蘇維西塔單抗為例,該藥物是我國首個“鉑耐藥”卵巢癌全人群適用的抗血管生成藥物。蘇州盛迪亞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申報的注射用瑞康曲妥珠單抗,不僅是江蘇首個生物製品分段生産試點品種,更是全國首個獲批上市、試點分段模式生産的抗體偶聯藥物。

  行業龍頭企業也持續為臨床治療提供新的選擇。如恒瑞醫藥的硫酸艾瑪昔替尼片、蘋果酸法米替尼膠囊,分別為活動性強直性脊柱炎成人患者、復發或轉移性宮頸癌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案。

  産業活力同樣體現在市場表現上。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江蘇50余家A股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中,多家企業今年以來實現業績與股價雙升:藥明康德上半年歸母凈利潤85.61億元,同比激增101.92%。恩華藥業同期歸母凈利潤7億元,同比增長11.38%;千紅制藥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分別實現凈利潤3.6億元、1.6億元,同比增長95.8%、54.6%。股價方面,江蘇40余家生物醫藥上市企業呈上漲態勢,年初至今,賽分科技、博瑞醫藥、海辰藥業等多家企業累計漲幅超一倍。

  中金公司在近期發布的研報中&&,國産創新藥正從此前多年的“跟隨式創新”大趨勢中,逐漸走出一批“後來居上”、乃至“同類最佳”“全球首創”的優質管線。部分管線敢於頭對頭挑戰全球一線藥物,有望改寫治療格局。

  築牢創新“護城河”

  “AI+醫療”助推賦能

  江蘇創新藥的持續突破,背後是穩固的生物醫藥産業根基與地方政策的持續賦能。

  從産業規模看,過去兩年,江蘇生物醫藥産業規模在全國佔比均在15%左右,居全國首位。這種領先優勢源於對産業潛力的早期洞察——通過集中資金、人才等資源,江蘇在生物醫藥領域早早構築起先發優勢。

  例如,2007年成立的蘇州生物醫藥産業園(BioBAY)作為蘇州首個聚焦生物醫藥的核心載體,如今已匯聚620余家醫藥創新企業;2011年起步的南京生物醫藥谷,已集聚企業1300余家;位於泰州的中國醫藥城已集聚國內外醫藥大健康企業1300多家,形成多點支撐的産業格局。

  政策層面的支持力度亦在持續加碼。2023年,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打造5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生物醫藥産業集群居首位;“十四五”以來,江蘇省已在生物醫藥領域部署各類科技計劃1400多項,為創新注入強勁動力。同時,一系列務實舉措也在源頭處發力:位於南京、蘇州的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生物醫藥分中心,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部門在江蘇省高新區實施“一園區一産業一賽道”工程,聚焦生物醫藥等主導産業加快培育新賽道。

  在産業與政策的雙重加持下,江蘇各地還在積極擁抱AI技術浪潮:蘇州工業園區率先布局“AI+生命科學”,支持初創企業與科研院所運用AI攻克中樞神經、蛋白質藥物設計等前沿難題;今年5月,2025太湖灣生命健康未來大會在無錫舉辦,長三角AI生物醫藥産業聯盟同期成立,為區域協同探索AI與生物醫藥融合開闢新路徑。

  在醫療終端,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市中醫院等機構已推出“AI報告結果科普”功能,基於DeepSeek技術,AI助手能自動識別檢查報告異常指標,用通俗語言解讀臨床意義,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中郵證券在研報中&&,“AI+醫療”行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將由2022年的137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1553億美元,有望進入商業化加速階段。

  從持續領跑的創新藥獲批數量,到“全球首創”“同類最佳”的管線突破,再到AI技術深度融入研發、診療全鏈條,疊加産業集群的協同效應,江蘇正在持續孕育更多滿足臨床需求的新藥成果,為中國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江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