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長江北岸(江蘇南通海門),地下深處傳來低沉的轟鳴。伴隨着工程總指揮一聲清晰的“始發”指令,直徑達16.66米的“滄淵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緩緩啟動,破岩入江。這標誌着由中交隧道局承建的海太長江隧道A4標左線工程正式啟動掘進。

  海太長江隧道A4標項目總工程師李永波介紹,“滄淵號”是我國自主研發生産的最大開挖直徑盾構機,也是世界上直徑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構機之一,開挖直徑達16.66米,相當於五層樓高度,整機總長176米,總重量超5650噸。它將肩負起海太長江隧道左線9327米水下隧道的掘進重任。海太長江隧道工程是江蘇省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橫跨長江入海口咽喉要道。項目北起南通市海門區,南抵蘇州市太倉市,線路全長39.07公里,左線盾構段全長9327米,按照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速度100公里/小時。

  此次始發點位於長江北岸,最小埋深僅11.2米。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嚴密監控着各項參數。海太長江隧道A4標項目機電副總工程師左世榮介紹,盾構機始發即面臨嚴峻挑戰:覆土層淺、始發姿態為斜線、泥水倉壓力平衡控制要求高,且需近距離下穿重要管線。項目團隊通過嚴格施作端頭加固,採用“同步注漿控制+自動化監測”技術,確保淺覆土段地層固若金湯;針對斜線始發難題,創新應用反力架專項設計,在有限空間內動態擬合始發軸線,實現毫米級姿態調整;通過建立泥水配比-壓力-流量聯動控制體系,為盾構機打造穩定“呼吸系統”;在下穿管線施工中採取“參數控制+地面巡視”雙保險措施,為地下管線撐起無形保護傘。這一系列精細化管控措施為“滄淵號”盾構機安全掘進提供了堅實保障。

  海太長江隧道地質條件極為複雜,堪稱“水下地質博物館”。盾構機將獨頭掘進長達9327米,穿越由黏性土及砂性土構成的複雜地層(黏土地層約3.8千米、粉砂層約4.2千米、中粗砂層約1.3千米),這些地層具有高含水量、大孔隙比、低強度、自穩性差等不良特性。盾構掘進需克服隧道最大覆土深度約41米、穿越江底時最大埋深處達75米的挑戰,並承受最大水壓達0.75兆帕——相當於指甲蓋大小面積要頂住7.5公斤重物的考驗。面對超長距離、超大直徑、超高水壓、超大埋深等世界級難題,“滄淵號”集成了三大核心技術:“數字大腦”(智能診斷與維護系統,實現全生命周期護理);“智刃鐵齒”(配置常壓換刀功能的軟土刀盤,搭配梯度分佈的合金刀具構成“超硬龍齒矩陣”,43%超高開口率,配備中心沖刷及結泥餅預警系統,可伸縮攝像實時觀察);“智慧心臟”(全球首套具備主動防護功能,實現掘進可視、可達、可控,連續監控主驅動運行,感知刀盤受力,端面密封可更換和主動伸縮)。同時,雙液同步注漿、DDCI管片成型技術(雙燕尾榫+卡扣設計)、全預製拼裝結構(工廠預製、現場拼裝,誤差≤3毫米)等創新工藝,將有效應對掘進風險,提升施工效率和質量,為這條“地下蛟龍”穿江之旅保駕護航。

  作為《長江幹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和江蘇省“十四五”重大交通工程,海太長江隧道建成後,將實現南通與蘇南、上海的高效互聯,預計分流蘇通長江大橋30%以上的流量,對優化長江過江通道布局、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工程預計2028年建成通車。

  當“滄淵號”的刀盤在長江底穩步推進,這條即將貫通的地下動脈,不僅將重塑長江兩岸經濟地理,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基建在深水、大直徑、長距離穿江隧道領域的硬核實力。鋼鐵蛟龍潛淵處,正是中國智造破浪時。(虞啟忠 薛佳慶 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