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生産線,零碳工廠的建設如火如荼,城市生産逐綠而行;沿水體漫游,清波映照,生態網絡向綠而生……從轟鳴的車間到日常衣食住行,飽含生機的綠色筆觸,勾勒出無錫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以更高的“含綠量”激發經濟社會發展“含金量”。近日,《無錫市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若干政策舉措》&&,圍繞産業、能源、基礎設施三大領域,資源節約、科技創新、消費模式3個環節,亮出20項具體舉措,鋪開一幅覆蓋全領域、貫穿全鏈條的綠色轉型“施工圖”。

  向新而行,産業發展涌綠潮

  盛夏驕陽下,GE醫療無錫基地的廠房樓頂上大片光伏板鋪展開來,化作一片“光伏藍海”。近1兆瓦裝機容量的太陽能光伏屋頂發電項目全力運轉,每年為企業“捕獲”綠電約10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800噸。企業還通過配備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統、購買綠電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等手段,確保每一度電都用得“恰到好處”,從源頭控碳、過程減碳到末端碳抵消,多管齊下走出一條“零碳之路”。自2023年11月起,GE醫療無錫基地實現全廠用電100%綠色化;今年4月,獲得零碳工廠認證。這座醫療設備的智造堡壘,成為無錫産業綠色躍升的生動注腳。

  “新質生産力本質上就是綠色生産力。生産要在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全鏈條、各環節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政策舉措》緊扣全面推動産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進行了系統部署。一方面通過加快培育高端裝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産業等綠色低碳産業,前瞻布局新型儲能等未來産業,推進“産業集群+特色園區”建設,實現到2030年節能環保産業規模達2000億元左右的量化目標;另一方面通過加快傳統産業強制性清潔生産審核、每年組織實施傳統産業煥新項目600個以上、設置綠色金融專屬崗位、鼓勵實行新上項目可再生能源消費承諾制、對符合條件的新能源項目給予支持等方式,驅動産業體系向綠而生。

  在看不見的“數字空間”,綠色轉型同樣深刻。用好無錫市碳管理平台,推動各類用戶“上雲、用數、賦智”,到2030年完成50個以上碳標識認證應用,推動&&數據條例,以數字技術賦能千行百業綠色轉型。

  向綠而行,生活方式低碳化

  今年梅雨季,一場暴雨過後十幾分鐘,城市道路就已幹爽,幾乎沒有積水,市民紛紛點讚。在這背後,是無錫“海綿城市”建設在細節處的悄然發力。全市新建道路實現海綿設施全覆蓋,今年全市建成區60%以上面積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城市的“裏子”變得更韌、更綠。

  綠色發展關鍵要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政策舉措》瞄準“衣、食、住、行、用”等日常行為,把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種進”日常生活。藉&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東風,開展綠色節能産品下鄉活動,加速智能綠色高質量耐用消費品進入居民生活;開展碳普惠行動,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等綠色行為都能換算成“碳積分”存入個人“碳賬戶”,用實際行動為環境減負。

  城市的綠色蛻變藏在細節裏。新建建築將全面執行國家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築標準,到2030年新建公共機構建築可用屋頂面積光伏覆蓋率達到50%以上,為樓宇悄悄換上“綠裝”;持續構建“軌道+公交+慢行”深度融合的綠色出行體系,推進公共領域換“電”轉型,綠色理念隨城市脈絡流淌到各個角落;加快燃氣、老舊管網和城市照明等市政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和智能化升級,城市綠色更新不斷加速。《政策舉措》圍繞城市的宜居品質,讓綠色發展的成效具體可感。

  點綠成金,創新驅動促蝶變

  綠色轉型的澎湃動力,根植於科技創新的深厚沃土。在無錫,枯枝落葉也能演繹“點綠成金”的奇蹟。

  在位於友聯熱電廠的摻燒農林和園林廢棄物項目現場,抓草車有序下料,廢棄物經過絞龍排出,傳送至下一環節,一系列步驟後,這些被粉碎處理過的園林廢棄物被傳送進入鍋爐焚燒。“100噸枯枝殘葉焚燒後能生産約320噸蒸汽和3萬千瓦時電,有效避免植物枯萎腐爛産生的二次污染,實現了城市綠色廢棄物循環利用。”友聯熱電廠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城市綠化覆蓋率持續攀升,園林廢棄物的數量也日益增長,細碎枝葉的處理問題突出。為此,企業自主研發了一套先進的輸送系統,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項目自去年5月試運營以來,已處理園林廢棄物近3萬噸,極大助力了“無廢城市”建設。今年5月,項目二期工程啟動建設,建成後園林廢棄物年處置能力可提升至10萬噸,每年可替代1.76萬噸原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36萬噸,相當於新增造林面積近2000畝。

  “綠色轉型的深層邏輯,是創新生態的系統性支撐。”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綠色發展是對生産、生活和價值觀念的全方位變革,要實現全領域、全地域的綠色轉型,創新是核心引擎。《政策舉措》明確提出,構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産業化應用”的完整鏈條,完善綠色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布局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驗證平台,同時面向中小微企業開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後付費”試點,加速綠色技術從實驗室“跑”進生産線、融入大市場。(祝雯雋 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