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江蘇淮陰鄉村的孩子收穫滿滿。來自全省各高校的志願者帶着“各種技能”來到淮安市淮陰區,給孩子們帶來各種快樂——非遺技藝的浸潤、文化知識的滋養、科技世界的奇妙,讓留守兒童的暑期時光變得充實而精彩,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化傳承、科學探索的種子。
南京理工大學的志願者們帶着“非遺技藝”走進漁溝鎮徐趙村,用創意與傳統碰撞出別樣火花。7月21日,“非遺築夢 情暖童心”實踐團隊帶來的創意彩繪活動,讓孩子們在帆布包上盡情揮灑想象:小哪吒的英勇、敖丙的溫潤、奧特曼的力量,還有天馬行空的原創圖案,每一筆都藏着童真童趣。儘管天氣炎熱,志願者們仍耐心指導,看著孩子們捧着作品綻放的笑臉,他們真切感受到非遺在童心扎根的力量。3天后,團隊再次帶來漆扇製作體驗,孩子們學着用旋轉、Z字形手法滴漆入水中,看漆料自然交融,再將扇子緩緩浸入、提起——一把把色彩斑斕、獨一無二的漆扇誕生時,孩子們眼中的驚喜與自豪,成了夏日裏最美的風景。這場非遺之旅,不僅讓孩子們收穫了快樂,更讓他們近距離觸摸到傳統文化的溫度。
淮陰工學院的志願者則帶着“多元課程”奔赴丁集鎮、劉老莊鎮、徐溜鎮、三樹鎮等地,用知識與陪伴點亮鄉村課堂。在丁集鎮大樹村,“藜”我有“緣”支教團自7月5日起,既開設語文、數學等基礎課,又融入了紅色教育、趣味體育、安全知識等特色內容,20名中小學生從作業輔導逐步過渡到新課學習,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劉老莊連紅軍小學裏,5名志願者從7月3日起,為31名小學生開設素質拓展、非遺手工、音樂鑒賞等課程,非遺手工課上,孩子們親手體驗傳統技藝,感受文化魅力,課堂互動熱烈。徐溜鎮吳江村的暑托班更具鄉土氣息,“稚夢托陽・鄉語青衿”實踐團7月1日至20日推出“小小農夫”課程包,通過“農具DIY”“二十四節氣農耕”“種子實驗室”等5個模塊,讓30名孩子在認識農作物、檢測土壤pH值的過程中,讀懂先輩的農耕智慧。而三樹鎮的94名學生,則在伯藜學社12名學子的帶領下,通過10余項涵蓋本土傳統文化的特色課程豐富暑期生活,結闔家訪的關懷更讓孩子們倍感溫暖。這些課程不僅傳遞知識,更讓文化傳承在鄉村課堂落地生根。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志願者則帶着“科技魔法”來到淮安市碼頭中心小學,7月28日至31日,“智匠星火”助學實踐隊為80余名留守兒童開啟了一場可觸摸的“科學之旅”。靜電章魚“張牙舞爪”、無人機騰空而起、編程鋼琴奏響旋律……原本抽象的科學知識,被拆解成一個個趣味游戲:用Makey Makey電路板做樹葉鋼琴,借周恩來總理煤油燈的故事學電路原理,甚至讓電燈“聽懂”音樂節奏。五年級學生包世傑舉着自製的靜電章魚歡呼“科學真酷”。在“石繪我心”中畫下太空船,不少孩子第一次説出“想當科學家”的夢想。團隊還建立“智趣小檔案”,記錄下 95% 的學生能復述3項以上科學原理、50%學會無人機操控的成長。除了科技啟蒙,心理繪畫、團隊游戲等活動更關注孩子們的情感需求,讓他們在陪伴中收穫自信。
參與活動的大學生們志願者紛紛&&,通過這一場場知識傳遞與文化交流的實踐,不僅增強自己對鄉村的認識也理解,也為今後就業方向重新有了思考。最快樂的當然是活動中的孩子們,他們説,收穫的不僅是快樂與知識,更是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對科學世界的嚮往。
下一步,淮陰區相關部門將聯合更多高校,在文化傳承、鄉村振興賦能等領域持續發力,讓高校誌願者的“技能”與愛心,繼續為淮陰區的鄉村教育與發展,注入溫暖而持久的力量。(李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