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7月29日電 題:從賣桃到“賣”風景——江蘇“水蜜桃之鄉”蝶變記

  新華社記者何磊靜

  夏日清晨,江蘇無錫惠山區陽山鎮桃園裏人頭攢動,陽山“新農人”付亞濤和家人麻利摘下一個個水蜜桃。8點未到,一家人兵分兩路:一路奔向自家民宿,擦拭桌椅、備好果盤,迎接新住客;付亞濤則負責裝桃發貨,手機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不是訂桃子的,就是問民宿的。

  暑氣漸盛,鎮上空氣中夾着桃香。道路兩側,省內外牌照的私家車隨處可見。“桃子是我們陽山人的‘金飯碗’!”陽山鎮桃農蔡盼紅一邊為客人打包剛摘下的水蜜桃一邊對記者説,“每年採摘季,外地游客拖家帶口湧來,忙是真忙!”

  陽山鎮被譽為“水蜜桃之鄉”。2024年,水蜜桃産量達3.5萬噸,桃産業鏈産值超2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7萬元。當地目光已不囿於枝頭,正通過深挖“一隻桃”人文內涵,打造“一片桃源”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

  付亞濤是陽山“新農人”代表。“過去一個月,我們家民宿幾乎天天爆滿,‘蘇超’比賽日更是一房難求!”他興奮地描述着夜晚的熱鬧:幾十名客人聚在院內,喝着啤酒、玩着桌游,對着電子大屏為賽事吶喊助威。

  “當初看中陽山的自然稟賦,真選對了。”付亞濤説,他和家人在陽山鎮打理30畝桃園,巧妙將住民宿與品鮮桃綁定,今年總營業額有望達600萬元。“現在陽山成了城裏人的‘後花園’,來度假的游客絡繹不絕!”

  農文旅融合發展的良好勢頭滋潤着鄉土。在陽山鎮桃源村,當地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超120萬元。

  在陽山桃文化創客中心,桃核手串、桃木劍、桃木如意等雕刻作品琳瑯滿目。創客中心幫助近20名殘障村民掌握雕刻、編織等技藝,實現穩定就業。“這裡可是游客的必打卡點!”工作人員吳健説,“尤其是蜜桃季,文創産品賣得很火,體驗課程都得提前約。”

  創客中心不遠處,親子田園綜合體“桃田裏”歡聲不斷。孩子們捲起褲腳,在生態魚塘裏徒手捉魚、執竿垂釣;小火車緩緩穿梭,稻草人立於梯田背景下,游客競相拍照。

  夜幕到來,桃心小島露營基地篝火燃起。星空集市上,年輕情侶捧着“蜜桃奶茶”閒逛,音樂舞&飄來民謠輕唱。“暑假帶娃來,白天摘桃晚上露營,能夠感受到田園鄉村的獨特氛圍。”蘇州游客李敏説。

  陽山的魅力不止於此。春天萬畝桃花競相綻放的桃花節,活力四射的陽山半程馬拉松,還有蜜桃音樂會、煙花大會、“夏季村晚”、四季村味……貫穿全年的節慶活動持續點燃人氣,陽山去年吸引游客達230萬人次。

  陽山生態休閒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許彤亮説,陽山鎮深挖“一隻桃”潛力,開發出20余種衍生産品,還通過“農文旅+康養”模式,形成“春花、夏桃、秋漁、冬浴”四季品牌。

  為盤活資源,陽山鎮近年來及時清退138家散亂污及低效企業,成功釋放文旅和産業用地1350余畝,還整合碎片化桃田3600余畝,全面提升環境面貌和空間承載力。

  曾經“拆留兩難”的半空心村山南頭,一晃成了粉墻黛瓦的文化藝術村,美術館、鄉村書屋、特色民宿、咖啡館一應俱全。“80後”村民鬱薇回鄉創業,連開兩家咖啡館,“生意蠻好,一個春天就把全年房租賺回來了”。

  “依託生態和特色農業優勢,打造小而美的鄉村型度假區,是陽山‘出圈’的關鍵。”許彤亮説,“未來,當地將繼續以‘桃’為脈絡,擦亮‘桃文旅’品牌,讓‘桃經濟’惠澤民生,繪就‘世外桃源’鄉村振興新圖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