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助力鄉村建設和發展,引導青年學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中共江蘇省委駐豐縣鄉村振興工作隊、徐州市豐縣華山鎮人民政府聯合江蘇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繪青春志願服務隊於2025年7月在華山鎮趙屯村開展了為期10天的“七彩繪夢,助力振興”美育浸潤社會實踐活動。17名師生通過非遺技藝傳承、紅色文化尋訪、美育課程教學、鄉村風貌考察及主題墻繪創作等多種形式,以藝術賦能鄉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體驗•傳統文化強自信
實踐團成員走進華山鎮中心小學開展非遺文化宣傳體驗活動,通過沉浸式互動教學帶領孩子們探索傳統技藝的魅力。在漢畫像石拓印體驗中,成員們系統講解了“備、裁、清、潤、掃、蘸、拓、揭、裱”九道傳統工序,讓孩子們在親手操作中感受千年石刻藝術的精妙。皮影製作環節更是創意飛揚,孩子們在指導下學習“三分刻七分染”的傳統技法,從顏料調配到線條勾勒,從關節組裝到操作桿係控,最終創作出孫悟空、豬八戒等栩栩如生的皮影角色。面塑技藝展示同樣吸引着孩子們的目光。這種寓教於樂的體驗方式,不僅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深入理解了非遺的歷史淵源,更通過藝術創作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精神洗禮•紅色基因代代傳
實踐團成員來到素有“湖西小延安,紅色張后屯”之稱的豐縣首羨鎮張后屯村接受了紅色文化洗禮。通過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一篇篇詳實的文獻資料,感受那一段波瀾壯闊、艱苦奮鬥的崢嶸歲月,體會革命先輩在艱難困苦中堅守信仰、為民族解放事業拼搏的赤誠之心與無畏精神。實踐團成員們身臨其境,實地探索了百米地道、三大密室、五個隱蔽出口,體驗了蔚為壯觀的地下“迷宮”,深刻感受到了地道戰中蘊含的軍民智慧。
硬筆課堂•藝路同行助成長
實踐團成員走進豐縣華山鎮趙屯村黨群服務中心,為留守兒童精心開設了“以字傳情”硬筆書法公益課。志願者們俯身指導,從“點如瓜子、橫如扁擔”的基礎筆畫教起,通過趣味口訣“橫要平、豎要直,撇如刀、捺如掃”,將抽象的書法要領轉化為孩子們易懂的語言。手把手示範每個筆畫的起承轉合,讓孩子們在臨摹中不僅學會了“方寸之間見天地”的漢字結構,更體會到“字如其人”的做人道理。
匠心助農•設計賦能助振興
實踐團深入豐縣華山鎮趙屯村鴻強農場進行調研。40畝桃林碩果纍纍,桃農周大爺熱情細緻地為大學生們介紹種植和生産情況。“我們桃子皮薄肉甜,就是缺個好包裝。”針對周大爺提出的幫扶需求,團隊發揮設計專長,結合豐縣文化元素,創新開發電商標準箱、禮品精裝及環保採摘裝三大包裝方案。新包裝既凸顯文化底蘊,又滿足不同銷售場景需求。
“好桃子終於有了好‘衣裳’。”周大爺欣喜地説。該設計方案不僅提升了産品附加值,更探索出“文化+農業+設計”的鄉村振興新模式,讓優質蟠桃走得更遠。

文化墻繪•點亮鄉村新風貌
實踐團還根據趙屯村的墻面情況,充分發揮美術專業特長,制定了墻繪方案,圍繞“和美鄉村”“屯心聚力,趙到幸福”等主題,繪製貼近趙屯村村貌的主題文化墻。成員們頂着酷暑高溫,從清晨5點工作至晚間9點,從整體構圖到細節刻畫,從線條勾勒到色彩調配,每一處都精雕細琢,經過4天的努力,200余平方平文化墻繪製完成,使原本斑駁的墻面煥然一新。村民對師大美院學子精湛的專業技藝和吃苦耐勞的奉獻精神給予高度評價,紛紛在文化墻前駐足觀看、合影留念。
“趙”出美好•光影寄情鄉村間
墻繪完成後,實踐團成員架起相機,為村民拍攝“‘趙’出美好”主題照片。老人們摸着墻上的畫作笑逐顏開,孩子們在彩繪前擺出可愛造型。這些充滿鄉土情懷的影像,既記錄了鄉村振興的生動瞬間,也成為村民珍藏的“藝術記憶”。通過藝術賦能,讓美麗鄉村建設更有溫度。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是江蘇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實踐育人的具體舉措。實踐團成員以實際行動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助力地方發展,通過多元實踐以專業所長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展現當代青年的使命擔當。未來,美術學院將持續引導青年學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長,以藝術之光點亮鄉村夢想,用青春之筆繪就服務國家發展的壯美畫卷。(閆敬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