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大校友在無錫創辦或擔任主要負責人的企業達84家,上市公司有15家,總市值超1200億元

  “江大系”創業軍團,站上城市産業舞&

  競爭激烈的儲能賽道上跑出了一匹估值60億的“準獨角獸”——果下科技。靠着給儲能設備裝上“大腦”,這家成立僅6年的無錫企業年收入衝上10億元,並於近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衝刺IPO。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家名副其實的“江大系”企業:果下科技創始人馮立正畢業於江南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總經理張晰和執行總裁劉子葉畢業於江大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企業發展初期的天使輪投資人亦是江南大學校友陳俊德。

  如果將視線拉長,崛起為國內嬰童護膚行業知名品牌的戴可思、2016年就已完成上市的PLC國産品牌龍頭信捷電氣、車規級“工控+工藝”智造開創者長廣溪智能製造等無錫“明星企業”,都與江南大學關係匪淺。

  從江大走出的“創業軍團”,已悄然站上新時代的産業舞&。

  非標化的“江大系”,跑出耐力與速度

  當人們就某個高校談論“某某係”,往往談的是該高校技術成果在産業賽道上的轉化率、在資本市場上的“看好度”。但以果下科技為代表的“江大系”企業並不是常規意義上科技成果的直接轉化。

  2012年,馮立正畢業後在無錫本地參加工作,2016年出於個人規劃,他前往深圳就職於一家新能源鋰電池公司。也正是在這期間,馮立正與彼時在校期間的“學長”張晰、劉子葉重逢,三人於2019年一起創辦果下科技。

  而在江南大學60周年校慶之際,成立不久的果下科技才算真正迎來“轉折點”——這個創業團隊與同去參加校慶活動的校友陳俊德“看對了眼”。院校“搭&”,出於對校友的信任和對企業前景的看好,陳俊德“拍板”為企業首輪注資500萬元。

  故事還沒有結束。

  隨着中國新能源發電佔比的提升和整個新能源産業的升級,2022年,果下科技聚焦人工智能新技術,進一步擴大數字化儲能業務。無錫製造基礎紮實,物聯網等産業拔節生長,馮立正動了將總部遷回無錫的心思。

  怎麼選址?無錫給出了園區土地和企業招引的政策。人才怎麼辦?恰逢江南大學校友創新創業大賽舉行,果下科技借參與賽事之機一舉打開了在校友圈的知名度,為後期人才招聘奠定了基礎。

  2022—2024年,果下科技的收入從1.42億元增至10.26億元,營收數據畫出陡峭的向上曲線,江大畢業生在管理層的佔比一度達到80%。自此,這家血統純正的“江大系”企業步步攀高,走向資本重注、燈光匯聚的舞&&心。

  回顧創業歷程,馮立正&&,在校就讀期間對生産製造和産業化應用的理解鍛塑了工科思維和産業化邏輯,讓他們得以敏銳抓取到智能製造的風口。

  資源匯聚的“舞&”上,學科能力加速變現

  顯然,果下科技打出的這一“曲線球”並不能以“學科成果就地轉化”一言概之。在學科到産業的“接力賽”中跑出耐力與速度的背後,是江南大學和城市聯手答的一道“政産學研金”要素融合的推導題。

  除了果下科技,不少從江大走出的校友企業都是在資源的“回溯”中完成從研發到市場的閉環。

  無錫戴可思生物科技的創始人張曉軍畢業於江大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其間主攻日用化粧品的研發與設計。2014年企業成立後,戴可思“回過頭”與江南大學化粧品研究中心開展了長達幾年的技術合作。去年“雙11”期間,天貓嬰童洗護銷售榜單上,戴可思一舉奪下“銷冠”,活動期間全渠道銷售額達1.63億元。

  這並不是隨機事件,“學科能力”構成一切故事的原點。事實上,江南大學日化學科的根係已經深深扎入全國美粧産業的核心領域。“中國化粧品原料集散地在中國廣州,這裡超60%是江南大學校友在從事這項事業。”業內人士透露,當學科種子在産業土壤上“冒尖”,就意味着這件事已經深入推進了許多年。

  “江南大學目前已建立國家藥監局重點實驗室、工信部化粧品原料創新成果産業化平台、江蘇省化粧品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和省部級平台。”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介紹,江大有11個學科ESI排名全球前1%,食品科學與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連續入選“雙一流”。

  過硬的學科基礎之上,江南大學科研力量深入光明、蒙牛、伊利等頭部乳品企業,茅&、五糧液、洋河等著名釀酒企業,上能電氣、無錫一棉等製造龍頭,形成了強大的校友“網絡”。125個校友分會如毛細血管般深入産業核心,帶動資源流通。

  這其中,不光有科創資源,亦有初創企業亟需的金融資本。2022年,濱湖區鼎祺科創母基金、無錫創新創業天使母基金聯合江南大學兩家校友企業——洽洽食品股份、中肅投資控股共同設立了一隻天使基金——江南大學成果轉化基金,基金總規模1.25億元,已挖掘項目近200個。

  依託校友網絡,江南大學為初創企業打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江南大學校友創新創業大賽連續五年舉辦,“平均每年新貢獻30個創新型企業。”江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總經理李博&&,這些企業100%落地無錫,已經有125個公司完成註冊,註冊資金達到7.9億元,“這些從大賽中‘廝殺’出來的翹楚,都將成為無錫産業攀高的後備力量。”

  挂鉤“465”現代産業集群,市校共舞“大開大闔”

  難能可貴的是,江大在學科能力産業轉化模式上的探索始終保持着“大開大闔”的風格。

  2024年,江南大學成功獲評江蘇省首批概念驗證中心(生命健康領域),並與濱湖區共建食品中試創新基地,江大科技園為概念驗證中心提供産品場景、商業前景驗證及中試服務,推動早期科技項目的遴選及轉化。在此平台之上,無錫市市場監管局為江大校友企業威爾森發放了全省首張研發、生産“一址兩用”的“食品生産許可證”。這意味着,原本只能進行食品研發的實驗室可以直接從事食品生産。

  李博認為,這為發揮首批江蘇省首批概念驗證中心(生命健康領域)平台作用,推動園區科技型企業孵化、園區食品科技企業“研發+生産”一體化新模式裝上加速器。去年,威爾森營收超4.6億元。

  模式創新上的“張力”從校園延展至城市層級。

  5月25日,省科技廳、省教育廳聯合發布開展“雙高協同”試點申報的通知,啟動“雙高協同”這個創新打法。無錫早有籌備。

  江南大學與無錫高新區攜手共建的美麗健康産業園內,“上下樓即上下游”的場景令人耳目一新,二樓是江南大學“江南美灣”研究院的實驗室,研發人員正在攻關微生態護膚技術;三樓是戴可思的5個直播間,日均帶貨超千單。目前,超20家企業、項目在這裡集聚成鏈,産業園預計三年內達300億元規模。

  所謂“江大系”,其本質是解答學科能力如何變現為産業增速的問題。“當企業難題變成畢業論文的選題,這種深度融合才會催生出真正的創新力量。”江南大學市校共建辦公室主任奚曉嵐指出,這背後突出的是“市校共建”的邏輯。

  帶着“課題”進企業。江南大學推進省級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推出兩市(縣)六區碩博士卓工班、電子信息類卓工班與定向委培博士卓工班,工程類碩博點對無錫重點産業實現全覆蓋,碩博士創新成果與産業需求高效對接。2024年,學校推進科技成果在錫轉化落地的橫向合同數達922項,合同金額2.12億元。

  就在上個月,江南大學與果下科技簽署“市校共建・産教融合”戰略合作協議。“不光江大學生可進入企業實習,企業高管也可進入江大再深造。”馮立正介紹,比如,針對傳統硬體設備在向人工智能設備升級的過程中,需要針對物聯網單元及模塊進行定向開發,這些項目將通過校企聯合進行攻克。

  據統計,依託江大科技園,江南大學培育企業1300余家,在孵企業178家,其中73%與無錫“465”現代産業集群相關,校友在無錫創辦或者擔任公司主要負責人的企業達84家,上市公司有15家,總市值超1200億元。(韓依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