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機械臂”到“智慧腦”,一批“機器人+”企業形成集聚效應——

  聚“智”成勢,江陰崛起現實版“賽博園區”

  不到100秒就能下線一輛新車,某新能源汽車工廠關鍵工序100%自動化令人驚嘆。其實,汽車工廠忙碌的機器人“隊伍”中就有“江陰製造”的身影。“四門、底板、頂蓋等汽車白車身的焊裝都由‘焊接藝術家’一次搞定。”天氣炎熱,位於江陰臨港科創園的江蘇優耐思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産線依然忙碌,總經理徐洪雅介紹,“這就是模擬的汽車焊接産線,在機器人助力下實現了從上件、生産到下件的全自動化。”

  行走在如今的臨港科創園內,像優耐思機器人一樣炫酷的各類智造場景讓人大開眼界。優耐思機器人助力汽車産線全自動化,耐恩助力臂已迭代至激光避障全自動設備,智繪機器人通過隨動示教技術倣生復現噴塗動作,赫伽力智能科技專為紡織行業“減負”……從“機械臂”到“智慧腦”,一批“機器人+”企業在這裡聚“智”成勢,一幅現實版“賽博園區”圖景徐徐展開。

  破“痛”響應,機械臂“方陣”律動生姿

  耐恩助力臂可以説是園區內的“舉重冠軍”。“專門幫助新能源電池工廠進行上下料搬運,寧德時代、遠景能源、海辰儲能都是我們的客戶。”在耐恩(江蘇)工業智能技術有限公司的研發車間內,技術總監李響細緻介紹了四代産品的不同特點,“輕輕一舉就是幾百公斤到一噸,一台可以替代過去五台叉車,不僅提高了安全系數,而且3分鐘就能完成一卷電池原料的取料到上料。”

  “每一代産品的推陳出新,都是為了解決行業的‘成長煩惱’。”李響向記者揭秘,從手動設備、電動設備、隨動設備再到如今帶激光避障功能的第四代全自動設備,這背後成功破解了電池工廠車間越擴越大、設備密度飆升的難題,“剛接到的一個工廠新訂單,一口氣就要了90多套助力臂,這在過去需要靠幾百台叉車才能解決,90多套助力臂在車間內行走自如,效率高得可不是一星半點。”

  忙着為紡織業“卸擔子”的是距離不遠的赫伽力智能科技。“還在為紡織生産的低效而煩惱嗎?紡織機器人為你排憂解難!”點開企業抖音號,運紗機器人的形象介紹清晰呈現。“落半絲、收紗、上紗這些都能靠機器人實現。”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研發團隊會幫助紡織企業實地丈量紗架高度、測算線筒間距量身定制機器人,“2米多高的紗架、一次抓取多個紗筒對機器人來説都是小菜一碟。”

  自我迭代,“智慧腦”升級追求“極致”

  “新招了三位博士,就是為布局未來三年做準備的。”來到優耐思機器人的第一時間,徐洪雅就跟記者分享了企業的最新進展,“準備在園區的20號廠房開啟第五代新産品的研發征程。”一直以來,優耐思就格外吸才,現有80人的團隊裏,78%都是技術骨幹,其中不乏白車身製造領域高級專家。此次擴充人才隊伍,企業志在打造一個覆蓋産線規劃、實時調度、工藝優化、質量預測全流程的AI“超級大腦”。

  在徐洪雅的腦海中,已勾勒出未來的産線藍圖——傳統焊接産線被拆解為標準化智能模塊,如同“百變魔方”,客戶可按需“拼搭”自動化産線,設計效率飆升60%;依託“智繪藍圖”AI平台,用戶僅需拖拽模塊圖標或輸入需求,就能快速生成布局、物流方案,産線部署周期縮短50%;“得心應手”人機協同系統基於AI和力覺反饋自動補償震顫、進行微觀精密調整,突破人工作業極限,生産成本降低40%。

  升級“大腦”追求極致的還有“塗鴉大師”智繪機器人。“現在噴塗機器人應用的隨動示教技術,就像給機器人裝上了‘倣生學習大腦’。”企業總經理劉君輝介紹,過去機器人的應用需要通過示教編程,類似於利用遙控器,指導機器人先走哪再走哪,然後串點成線形成噴塗的軌跡,而現在,只需要讓噴漆工拿着噴槍做出噴塗的動作,智繪機器人就可以採集人的動作然後一比一復現,進行軌跡的獲取。

  聚“智”成勢,“賽博園區”持續進擊

  在“機器人+”領域發力,這些年輕企業正用硬核技術繪製自己的增長曲線。赫伽力智能科技去年未稅銷售額首次突破5000萬元,今年預計可達9000多萬元;耐恩已叩響海外市場大門,20&助力臂正漂洋過海奔赴印尼,成功試水國際舞&;優耐思手握着六七千萬元的訂單,朝着1.2億元的年度目標大步邁進,“賽博園區”的每一家企業都在自己的賽道上持續進擊。

  耐恩推出的智能垂直升降貨櫃堪稱“收納界的變形金剛”。“相比傳統智能立庫,這款設備核心在於‘包容萬物’,更擅長‘照顧’小型配件。”李響形象地介紹,它好比將超市裏分散的貨架統統“折疊壓縮”進一個貨櫃裏,只需在屏幕前輕點所需物品,眨眼間目標物件就能精準送達,“高度、寬度、深度均可按需定制,目前已應用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精細零部件倉儲領域。”

  自2019年投用,臨港科創園便以“磁吸效應”釋放強大引力,成為智能裝備産業的集聚區。聚焦機器人系統集成服務、工業智能倣生等前沿賽道,還有樵弋機器人、華業激光等企業也相繼落戶,短短數年就吸引45家智能製造企業在此扎根。截至目前,科創園已累計培育20家高新技術企業、3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位省雙創人才、20位“太湖人才計劃”人才,擁有79件有效發明專利。(唐蕓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