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等地高溫天氣持續,記者從南京市急救中心獲悉,今年以來,因高溫中暑撥打120急救電話的患者達到138例,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南京市急救中心迅速啟動應急預案,調配急救資源,全力保障中暑患者得到及時有效地救治。

  急救響應提速,守護生命安全

  “從上周開始,我們每天都會接到十幾起中暑急救電話,僅7月以來,我們就救治了65例因中暑需要急救的患者,其中不乏熱射病等重症患者。”南京市急救中心調度科調度長祁鵬説。為應對高溫天氣帶來的急救壓力,南京市急救中心24小時待命。同時優化調度流程,確保急救車輛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現場。“遇到中暑患者,我們會第一時間指導現場人員進行降溫處理,如轉移至陰涼通風處、用濕毛巾擦拭身體等,為後續救治爭取時間。”

  7月1日14時50分許,一名游客在中山陵游玩時出現噁心、頭暈、頭痛、胸悶乏力等中暑症狀。急救人員聞訊後很快到達現場,給予降溫、吸氧、輸液等急救措施後,迅速送往附近醫院進一步治療。

  7月2日10時,南京市棲霞區恒廣路附近一中年男子在高溫工作中突然暈倒在地,工友立即撥打120求助。南京市急救中心立即調派附近救護車前往現場,急救人員結合臨床症狀診斷為中暑,經現場急救處置後,送往附近醫院接受治療。

  認識中暑,科學預防

  針對近期高發的中暑現象,南京市急救中心急救專家&&,高溫不僅可能導致中暑,同時也是心腦血管急症的致病因素之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中暑分為三種類型,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熱射病是重症中暑的最嚴重形式,對人的生命危害最大。

  如何預防中暑?中暑多見於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的人群,如從事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也見於沒有重體力勞動的老年人或兒童、孕婦,體溫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差或者有基礎疾病者。專家建議大家出門做好防暑降溫,盡量避免在烈日下活動。如果必須外出,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如打遮陽傘、戴遮陽帽、戴太陽鏡、塗抹防曬霜。衣服盡量選用棉、麻、絲類等透氣、吸汗的織物,以免大量出汗時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特殊人群如老人、孕婦、兒童、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溫天氣要盡可能減少外出活動。

  需要提醒的是,防暑避暑切勿“貪涼”,室內空調溫度不宜太低,同時注意不要暴飲暴食,少吃海鮮等性寒的食物,此外,過勞、過度體育活動,以及情緒過度緊張、激動、憤怒等,都可使心臟負擔加重,增加心肌耗氧,誘發其他疾病。

  爭分奪秒,科學施救

  如果發現身邊有人中暑,應該如何幫助患者進行急救?急救專家建議參與急救的第一目擊者掌握好評估、搬移、降溫、補水和轉送等急救方法。

  具體地説,防暑降溫工作需要做足,如果發現身邊有人中暑了,可以結合現場條件,選擇以下一些措施:

  評估:評估患者意識狀態,如患者意識清楚,對答切題,詢問患者是否需要幫助。如果發現大聲呼叫患者,患者沒有反應,並出現呼吸、心跳停止的狀況,應及時撥打120。同時,立即為患者實施心肺復蘇術及AED除顫。

  搬移:如患者意識清楚,需要幫助,迅速將患者抬到通風、陰涼、幹爽的地方,使其平臥並解開衣釦、松開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濕透應更換衣服。

  降溫:可用冷水對患者進行全身擦浴,然後用扇子扇風或電扇吹風,加速散熱。有條件的也可用降溫毯給予降溫。

  補水:當患者仍有意識時,可給予其一些清涼飲料或電解質飲料,如涼茶或運動飲料。但千萬不可急於為患者補充大量水分,否則會引起嘔吐、腹痛、噁心等症狀。急救專家特別提示,夏季人體血管處於擴張狀態,如在劇烈運動後,突然喝大量溫度極低的冷飲或即刻吹空調、洗冷水澡,可能會導致全身血管立即收縮痙攣,血壓突然升高,血液黏稠度增高,出現凝血,引起血管堵塞,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轉送:對於重症中暑患者,必須立即送醫院診治。搬運患者時,應用擔架運送,千萬不能讓患者步行。同時,運送途中要注意,盡可能地用冷水毛巾敷於重症中暑患者的頸部、腋窩及大腿根部,積極進行物理降溫,以保護重症中暑患者大腦、心肺等重要臟器。

  隨着高溫天氣的持續,南京市急救中心呼籲廣大市民提高防範意識,做好防暑降溫措施。如發現身邊有人中暑,要及時伸出援手,科學施救,共同守護生命健康。同時,也希望相關部門加強對戶外工作者的關愛,合理調整工作時間,提供必要的防暑降溫物資,避免中暑事件的發生。(國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