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國際化進程中如何應對稅收挑戰,如何培養適應新趨勢的稅務人才?6月22日,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召開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新趨勢與國際稅收人才培養研討會,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就破解這兩大難題展開討論交流。

  會上,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校長助理曹敏&&,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以服務國家戰略為使命,深耕産教融合,構建了“3+1”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在企業國際化經營持續深化、國際稅收環境日益複雜的時代背景下,研討會聚焦國際稅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旨在為企業全球化發展注入智力動能,探索高校特色化人才培養新路徑。期待通過深度交流,總結協同育人實踐經驗,精準對接行業需求、優化國際稅收人才供給。

  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王喬做了題為《關於財政學科策應國家戰略需求的若干思考》的報告,提出財政學科發展需聚焦從國家治理層面提升學科戰略性、以中國實踐為基礎推進國際化、圍繞民生需求增強人民性、立足國情構建自主理論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系主任呂冰洋分享了人大國際稅收人才培養的經驗:以培養貫通東西方文化人才為理念,開設國際稅收課程,設雙模塊培養並向數字稅收轉型;教學注重交叉融合,開展多樣學術活動,實行“雙模塊、雙課堂、雙導師”制。他還指出,相關人才培養當前面臨師資短缺、學術與實踐脫節、培養與就業對接難等問題。

  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朱炎生&&,廈門大學法學院專門成立財稅法教研室,開設國際稅法方向,課程設置涵蓋多方面,注重全英文教學和實踐。但培養過程中仍遇到跨院係資源整合困難,師資協調不易。他建議,培養目標定位需平衡精英化與普及化,知識交叉對學生基礎要求高。面對數字經濟的新挑戰,需加強AI在稅收中的應用教學。

  江蘇省稅務局國際稅收管理處副處長居報春分析了稅務系統國際稅收人才儲備現狀。結合企業“走出去”需求,他指出人才供需有現實差距,建議從選拔標準、培養模式、使用機制等維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促進稅企人才交流,推動實現國際稅收人才供需精準匹配,形成良性發展循環。

  天合光能全球稅務總監喻進在題為《跨國經營中國企業稅務風險管控和國際稅人才需求》報告中提出,中國企業國際化面臨國際稅收規則多變、稅制差異等風險。國際稅收人才需掌握財稅法知識,具備英語能力、專業證書、國際稅收體系認知和實踐經驗,建議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增加實習、優化課程設置,培養複合型國際化人才。

  江蘇省註冊稅務師協會副會長孫洋剖析了境外個稅申報爭議,指出稅收居民認定模糊、境外存款利息徵稅標準不一、稅收抵免口徑差異及財産轉讓成本確認存疑等問題,導致納稅判定困難、徵納矛盾頻發。他建議,細化稅收法規細則,統一政策執行標準,平衡納稅人權益與徵管需求,規範境外個稅申報工作。

  與會嘉賓還圍繞“如何構建‘理論-實踐-戰略’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展開了交流。與會者普遍認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每一步,都需要國際稅收人才的“托底”;國際稅收人才“強起來”,才能成為中國企業全球競爭力的“硬支撐”。(吳翠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