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翻滾,荷花飄香,盛夏的微風輕拂,鄉村一派繁忙景象。廣袤的田野裏,金黃的麥浪隨風翻滾,一輛輛聯合收割機高效作業、穿梭其間;現代化的農業園裏,孩子們在研學老師的帶領下認識各種農作物,年輕人圍坐在一起露營聊天......這些充滿活力的場景,正來源於浦口區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浦口區積極布局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文旅融合為突破點,強化法治保障與和美鄉村建設,構建起多維度協同推進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形成了覆蓋農業生産、産業轉型、文旅升級、基層治理的完整鏈條。

  築牢安全根基,鋪就現代農業發展底色

  農業安全是鄉村振興的基石,糧食安全與生産安全則是重中之重。一直以來,浦口區湯泉街道紮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全周期管理,持續開展農産品農獸藥殘留檢測,並配合“送檢下鄉”動態排查沼氣工程風險。相鄰的江浦街道則協同織密安全防護網,開展“三聚焦三服務”專項行動,借助法規培訓明晰作業規範,把90余份安全手冊送入農戶手中,以法治標準築牢農機作業安全堤壩。

  沃野處處涌動着豐收的熱望,在農業生産一線,浦口區聚焦機收減損核心環節,投入98萬元補貼資金推動農機升級換代,組織農機手技能培訓,讓更多農民掌握精準調試、規範作業等關鍵技術,助力夏收高效推進。

  農業科技的發展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在智慧農業前沿,南京國家農創中心正打造線上線下協同的創新生態:構建大型儀器共享智慧平台,聯動省農科院等機構共建創新網絡,吸引300余名科研人員註冊使用;建設“國農科創孵化器”,創新“企業服務超市”模式,整合全區65個科技場景開發的培訓路線,讓“農業科技看浦口”的金字招牌愈發閃亮。

  盤活特色資源,打造農文旅融合新樣板

  産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擁有千年溫泉文化的湯泉街道,正將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加速轉化為産業優勢。一方面,深挖苗木産業基礎與鄉土特色,做強“湯泉紅”農産品、新金馬齒莧、特色小漿果等品牌,並加速推進家庭農場集聚區項目建設,拓展至觀光休閒、農耕體驗與特色餐飲領域。另一方面,依託溫泉文化精準制定民宿政策,推出文創産品和特色活動,探索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湯泉路徑”。

  在鄉村區域,橋林街道以打造和美鄉村示範點為契機,抓實環境整治,因地制宜賦能“鄉村旅游+”,在林蒲社區、周營村等地推動“農旅”“文旅”深度融合,促進鄉村産業“開花結果”,有效帶動了社區集體經濟的發展。2024年,橋林街道林蒲社區獲評全省首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産業升級的順利推進,離不開服務保障體系的有力支撐。通過提供農機購置補貼,搭建農産品銷售直播平台,培育本土直播團隊,舉辦“線上農展”等活動,浦口區推動實現“特色農副産品+電商”的深度融合。此外,浦口區還積極探索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特色農文旅項目,試點農場土地認養等“共享經濟”模式,為全區産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新動能。​

  政策護航農業發展,激活振興內生動力

  在浦口區的鄉村熱土上,法治建設與惠農政策正共同澆灌着發展的根係。在蘇皖交界的浦口區橋林街道,一場跨省聯動的法治實踐正在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今年以來,橋林街道創新建立"浦和聯合調解工作室",與安徽省和縣烏江鎮共建社會矛盾聯合調解中心,成功化解10余起省際糾紛,調解成功率保持100%,實現了“1+1>2”的治理效果。

  與此同時,浦口區的惠農政策也在持續發力。通過“一卡通”發放機制,5212萬元惠農補貼精準發放到12.46萬農戶手中,覆蓋35類項目。“現在補貼明細一目了然,錢直接打到卡上,再也不用東奔西跑了。”一位領取補貼的農戶滿意地説。為確保資金安全,浦口區創新運用“互聯網+監督”模式,建立資金流向實時追蹤系統,確保每一分惠農資金在陽光下運行,真正落到農戶心坎上。

  從田間地頭的豐饒生産,到文旅融合的蓬勃業態;從科技賦能的智慧耕耘,到法治護航的和諧鄉風——浦口區的鄉村振興實踐,已勾勒出一條“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清晰路徑。未來,浦口區將以法治為尺、惠農為基,構建起安全有保障、發展有動能、鄉村有品質的振興新格局。(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