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你一片林子,你會怎麼賺錢?”近日,宜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面向市民發出創意徵集令,邀大家打開腦洞,開啟“森林盲盒”,為實現“林子生金”、構建綠色“森林銀行”貢獻奇思妙想。這一舉措正是宜興探索集體林權改革,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生動縮影。

  曾幾何時,山農們依靠林子就能收穫財富。但隨着生態保護要求日益嚴格,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面臨重重限制。在宜興,毛竹下山運輸愈發艱難,竹林因缺乏有效管理逐漸退化,堆積的枯枝敗葉還帶來了安全隱患。如何在守護生態的同時,讓森林資源成為致富法寶?這成為當前亟待破解的難題。

  去年,江蘇省林業局發布試點“動員令”,圍繞“三權分置”“生態變現”等八大任務選拔“尖子生”,宜興憑藉豐富的森林資源成功入選。針對産權不清、經營粗放等難點痛點,宜興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策”改革方案,在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的同時,為村級發展開闢新的致富道路,也為全省集體林權改革提供“點上突圍、面上破冰”的寶貴經驗。

  “64.97萬畝林地、31.44%林木覆蓋率,宜興是全省數一數二的‘綠色富礦’。”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自豪地介紹。此次試點,宜興創新模式,通過探索森林資源規模化經營與提升森林經營水平兩種模式,選定上壩村和洛澗村作為試點,以産業發展反向推動林地三權分置。目前,為宜興兩個試點村莊編制的森林經營方案已順利通過專家審核,即將進入實施階段。“過去靠護林員‘跑斷腿’,如今用森林經營方案當‘遙控器’,實現精準施策、閉環管理。”宜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形象地比喻道。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森林經營方案編制過程中,充分與國土空間規劃、村莊規劃相融合,形成林地用途管制“一張圖”,有效避免了生態保護與産業發展的矛盾衝突。

  在上壩村,總面積218.64公頃的山地和平原地帶林地被選為代表性區域,這裡存在森林資源結構不合理、非木質林産品開發不足等問題。據上壩村黨總支書記周培育介紹,近年來,村莊旅游發展勢頭良好,以竹産業為核心,整合茶産業資源,成立了全省首個村級茶青交易中心,還開發出竹葉蛋、即食筍乾等深加工産品。此次改革,該村規劃出森林質量提升區、竹林綜合利用區和森林休閒游憩區三大區域。計劃對退化楊樹林進行改造,打造落羽杉櫻花景觀帶,形成“春櫻秋杉”四季花海景觀,並在林間設置網紅打卡點,進一步做大康養旅游産業。而在洛澗村,綠野坡試點面積達2.38公頃,林地資源豐富。通過林地流轉整合碎片化資源,成功吸引社會資本進駐,對低效林進行改造,着力打造“春賞花、夏摘桃、秋採柿、冬療愈”的四季經濟模式,同時配套林下花卉、森林療愈中心及果樹認養等沉浸式項目,大力發展森林旅游。

  “集體林權改革有效破解了産權界定難、經營增效難、資本引入難等困境。”宜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總結道。通過三權分置,林子有了明確“身份”,村集體能夠當家做主,在守住生態紅線的前提下,農民轉變為股民,投資方也能安心開展經營,成功開拓出村級致富新渠道。下階段,宜興將在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域範圍內推廣集體林權改革,全力將“森林富礦”轉化為“綠色銀行”,持續探索“兩山”轉化的新實踐。(蔣夢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