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通市海門區實驗小學的教室裏,課間常能看到孩子們簇擁在電子屏幕前熱烈討論積分榜,這源於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以人工智能為引擎,開啟“AI伴學”模式,讓技術賦能真正抵達教育的核心——人的成長。

  AI積分:讓團隊努力“可視化”

  老師們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依託小組進行積分制評價。過去,小組積分依賴低效易錯的手工記錄。引入AI積分系統後,教室大屏實時動態展示各組表現:全員協作任務完成加1分,提出優質問題個人加1分,全組練習獲“優”加2分,違紀則扣1分。

  冰冷的數字轉化為具象的團隊勳章。孩子們緊盯實時跳動的分數榜,為集體榮譽全力以赴:爭搶發言爭取點名機會,主動優化作業質量,生怕被其他小組反超。AI讓個體貢獻清晰可見,團隊榮譽驅動下的內在動力被充分點燃,評價從單向記錄躍升為激勵成長的雙向互動。

  AI啟思:讓深度提問“無障礙”

  自主學習環節,孩子們常面臨“不願問、不會問”的困境。引入智能體“豆包老師”後,情況悄然改變。這位24小時在線的夥伴,以親切姿態接納所有“為什麼”。

  規則明確禁止直接搜答案,但鼓勵向AI提問尋求 啟發:“請用畫圖法解釋這個問題?”孩子們開始策略性討論提問方式,甚至發展出“AI三問法”:先自述思路,再問AI找漏洞,最後@老師求認證。課後主動提問率顯著提升,問題質量從“是什麼”躍升至“為什麼”和“如何解決”。AI打破了認知圍墻,更將學習轉化為一場人機協同的探索之旅,成為孩子們離不開的思維夥伴。

  AI評價:讓表達自信“被點亮”

  “講題”是組內學生進行學習分享的核心環節。過去同伴互評易流於形式。引入AI作為“講題聽眾”後,孩子們化身小主播,主動向“豆包老師”講解題目。“豆包老師”不僅能即時給予具體、中肯的反饋,還能精準指出邏輯不清之處並提供優化建議,更可以每天記錄孩子的成長。

  現在孩子們舉着作業本對屏幕侃侃而談的場景已成常態。為説服這位“嚴格”的AI老師,他們必須錘煉思維與表達。一句“老師,我再講一遍!”的主動請求,取代了對錯評判,成為表達自信和能力迭代的最佳見證。這不僅提升了學科思維,更在當下的信息時代中培養了學生的溝通素養。

  實踐證明:在洞悉智能工具價值的老師手中,AI不是冰冷的答題機器,而是溫暖的成長夥伴——它放大了每一次努力,見證了每一點進步,照亮了每一個“為什麼”。 最好的教育創新,絕非以科技替代教師,而是讓技術帶着教育的溫度,成為照亮孩子通往更遼闊未來的燈塔。(周君怡 盛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