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興則鄉村興,産業旺則農民富。近年來,濱海縣錨定建設“農業強縣”目標,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産業,以産業振興激活鄉村發展動能,拓寬群眾致富增收路徑。
近日,走進鹽城凱興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現場正在生産製作一批鹽方火腿,流水線上十幾名工人有條不紊地忙碌着,他們先將準備好的材料按比例放進絞肉機充分攪拌,隨後將肉餡倒進塑封機,伴隨着機器的轟隆聲,一根根圓滾滾的火腿初具雛形,緊接着再放進特定的模具內經過蒸煮定形、冷卻、消毒等工序後,可食用的方形火腿就製作完成。
凱興食品公司是濱海縣天場鎮境內一家集研發、生産、銷售於一體的食品加工公司,經過多年的技術革新,從單一的臘味製品發展至今,已實現冷風乾燥、生物熟化、全自動烘乾,擁有香腸、火腿、捆蹄、醬鹵、肉圓等100余種産品,同時,“聯農帶農”吸納周邊60余名村民務工。
“公司將充分利用已有的優勢資源,深入挖掘本地肉製品的文化內涵和獨特風味,通過提升機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産能,以産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凱興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於凱成&&。
扶持陳濤鎮五層村新建6000平方米紅薯粉絲産業孵化基地,建成後産值將突破1億元,每年為村集體增收30萬元,帶動村民就業50餘人;搶抓“界牌小花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産品契機,開發“花生好事”伴手禮、小花生堅果禮盒等系列産品,有效提升農産品附加值與市場認可度……濱海縣持續優化農業産業結構,目前形成優質糧油果蔬、肉製品、白首烏、山芋等特色農業産業。通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等方式,培育農産品加工企業,推動農業産業化發展。
打響農産品品牌是提高農業産業附加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有效方式。濱海&&激勵措施,每年設立100萬元,支持“濱鮮四海”區域公用品牌實體化運營。授權13家省市農業龍頭企業使用品牌商標,形成“母品牌+子品牌”的聯合發展模式。舉辦年貨節、“夏日狂歡季”等活動,持續放大品牌影響力。
“我們將加大引才力度,實施校園引才計劃,建立年輕化、專業化的品牌運營人才梯隊。開發海産品品類,拓展蜜梨産業鏈,打造特色保健品,進一步豐富産品矩陣。強化品牌營銷,拓展線下場景,深化線上布局,開展&&合作,進一步擴大‘濱鮮四海’農産品品牌影響力。”濱海縣農旅集團負責人介紹。
“大家好,這是純手工山芋粉絲,柔韌爽滑,喜歡吃的朋友們可以下單品嘗。”濱海港鎮木樓村通過網絡銷售的方式推廣村裏生産的山芋粉絲。
近年來,濱海縣搶抓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機遇,依託縣電子商務中心,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搭建電商公共服務&&,推動農産品加工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自2024年3月起,全縣300個村(社區)積極行動,開展電商直播和短視頻推介,已累計開展13400場次電商直播,發布短視頻9672條,累計播放量突破2.1億次。其中,界牌鎮陸集社區、陳濤鎮五層村等8個村(社區)的短視頻播放量突破100萬次。
走進東坎街道沙浦村,村莊、河道、梨園相映成趣,一幅綠意盎然的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農耕田園裏,用陶罐、磨盤和二十四節氣串聯起村民們的農耕記憶,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在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該村加快産業轉型升級步伐,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先後建成草莓園、蜜梨園、垂釣園、綠色蔬菜園和葡萄種植基地,打造現代農業觀光園,村集體有了收入,村民們幸福感和獲得感也逐年增加。“我們沙浦將結合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項目,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實現村集體經濟和群眾收入雙增收。”沙浦村負責人説。
農旅融合發展是推動産業興、農民富的“關鍵一招”。濱海充分挖掘黃河故道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和海鹽文化等旅游資源,全區域推動農旅融合。依託月亮灣景區和黃河故道獨特景觀,打造三産融合體驗式旅游目的地。整合政策、資金、土地等資源要素,打造集梨休閒觀光、梨文化體驗、梨文化交流等功能於一體的“梨花語”休閒觀光旅游景區,農旅結合促民增收。(侍甜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