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娟在她的散文集《走夜路請放聲歌唱》中,用詩意的筆觸描繪了阿勒泰的星空與曠野。在她的文字裏,世界是明亮的、人情是溫暖的,而生存的苦難幻化成了文字裏的詩與愛。她寫童年的孤獨、少年的迷茫,也寫深夜趕路時放聲歌唱的勇氣。她説:“若你不唱歌,就永遠走不出這孤獨疲憊的心。”這句話,像一束光照進了AI時代的迷霧——當技術浪潮撲面而來,我們需要的不是對未知的恐懼,而是像夜行歌者般的從容與清醒。

傾聽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渴望
如今,孩子們的焦慮像暗夜裏盤旋的風,悄然無聲卻牽動人心。孩子們面對的不僅是知識的海洋,更是信息的洪流;不僅是成長的煩惱,更是“被比較”的疲憊。李娟在書中回憶道:“我們只知道鄉村是美好的,卻從不曾細究這美好的因由。”這像極了當下的教育困境:我們追逐美好,卻忘了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渴望。
而AI,或許正是那個能讓我們“細究美好因由”的夥伴。它不是冰冷的算法,而可以是一盞可以握在手中的燈,照亮那些曾被忽視的角落,用它那溫柔的力量讓孩子們成為最獨特的一顆星。
李娟的文字裏,每一株草、每一片雪都有自己的故事。教育亦該如此——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在AI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是否能借助AI,走進孩子的內心,給予他們真實的幫助,讓孩子們不再因“追趕他人”而焦慮,而是像李娟筆下的小花,“在屬於自己的季節裏靜靜開放”。
陪伴營造溫暖的人文關懷
李娟的童年沒有智能設備,但她從母親縫補衣服的針腳裏感受愛意。李娟的母親從未要求她成為作家,只是默默留給她一本本舊書。這讓我們思考:當我們用科技分析孩子的“知識圖譜”時,是否應該也記得繪製他們的“興趣星空”?教育的真諦從來不在標準答案裏。我們可以像李娟觀察四季流轉般,帶孩子感受技術的詩意:用AR重現《走夜路》中的牧場星空,在編程時討論“AI該不該有同理心”。更重要的是,定期關掉設備,像書中母子圍爐夜話那樣,聊聊AI永遠無法替代的事物——比如第一次騎自行車的歡欣,比如發現蒲公英飛散時的驚嘆。
親愛的家長們,李娟在書裏告訴我們:“最深的夜,最適合抬頭看星星。”面對AI時代的挑戰,願我們不再做焦慮的守夜人,而是成為領歌的啟明星——教會孩子用技術探索世界,也用真心感受微風;用AI丈量數據,也用腳步親吻大地。
最後,請允許我化用書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每個孩子都是走在夜路上的歌者,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相信他們的歌聲終將穿破迷霧,迎來屬於自己的晨曦。”(蘇教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