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破敗陶瓷廠蛻變為高端便民中心,宜興龍溪社區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寫下生動注腳。這座集便民商業、養老驛站於一體的新地標,不僅重塑了低效用地價值,更成為村級增收的核心引擎。
農村集體“三資”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宜興,一批村莊通過管理實現增收,通過村級資源盤活,拓寬了發展渠道,擁有了自我造血能力。其中,丁蜀鎮作為擁有村社區最多的板塊,在探索閒置資産盤活利用上成效顯著,通過摸清資産“家底”、找準市場“需求點”、打通運營“産業鏈”,實現了村村有本“生意經”、集體增收有路徑的發展新圖景。
精準布局 低效資産快速“蝶變”
在周墅社區,一場關於“資産續租”的前瞻性謀劃早已啟動。早在原生活超市租期屆滿前兩年,社區便提前啟動新租客考察調研,最終成功引入上海華聯超市實現無縫銜接。這一未雨綢繆的舉措,不僅避免了資産空置損耗,更讓年租金從80萬元躍升至170萬元,增值幅度達112.5%。與此同時,漁港組安置小區前的閒置空地經科學開發,通過新建安置房並公開拍賣剩餘房源,為村集體增收超400萬元,低效土地的“沉睡價值”被充分喚醒。
緊鄰黃龍山公園,潘南社區搶抓發展機遇,將黃龍山雙龍路地段進行拆遷安置並開發建設,建起了6000平方米左右的至臻黃龍商鋪。商鋪交付後沒多久便順利出租,租賃收入每年增加近150萬元。近期,雙龍路&山段的4000平方米商業店舖已建設完工,本月將正式拍租,預計每年可增收150萬元。
雖然沒有區位和特色資源優勢,北塘村卻另辟蹊徑走出一條“農業現代化”之路。通過鎮村聯合發展,添置了一家綜合農事服務中心,通過土地整理,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魚塘退養復耕等工作。農事服務中心所處位置原為一處荒地,如今,插秧機、糧食烘乾機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村黨總支書記姚強介紹,中心不僅服務本村,還將輻射全鎮,目前,100畝機械化育秧中心正抓緊建設,未來將滿足12000畝農田的秧苗供給能力,預計每年可新增收入50萬元。
産業賦能 千萬投資背後的“信心密碼”
緊鄰蜀山古南街與陶二廠,看著兩大新地標的熱度不斷上升,蜀山社區“坐不住”了。眼下,借助蜀山北公園建設契機,社區盤點資産“家底”,計劃利用閒置資産興建門面房、倉庫、停車場、市場等項目。“深度融合非遺與數字産業,打造數字未來社區和富有文化底蘊的‘田園理想村’。”社區黨總支書記周明説出了目標,投資不小,但信心很足。
細數村級致富投資賬單,許多項目金額不小,最高有數千萬元。高額的投資背後,底氣何在?“地方産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是信心來源,鼓勵並鞭策着我們乘風而上。”趙莊社區黨總支書記劉永軍認為。去年以來,宜興陶文旅大熱,讓“流量”變“留量”,丁蜀鎮在酒店服務業配套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去年,總投資超3000萬元的便民服務中心建成投用。除了公共服務配套,6000平方米閒置區域對外拍租,漢庭酒店以102萬元一年的價格中標,待5年租期期滿後在上一個周期租金的基礎上按10%的遞增幅度調整相應年租金。目前,酒店已正式運營,周末、節假日基本客滿。
1000余萬元改造的閒置地塊在建起25間店舖後,取得房屋轉讓金2200余萬元。盤活閒置資産,洋渚村可謂大施拳腳。如今,以紫砂産業為主的洋渚村也乘着低空經濟之風蓄勢騰飛。今年6月,村裏就將開展洋渚工業園建設,項目建成後有約30000平方米集體資産用於出租,做低空産業配套,預計每年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300萬元。明年,洋渚村還將利用閒置地塊建設人才公寓,預計每年增收約150萬元。
民生聯結 發展成果的雙向奔赴
守好“家底”促振興,最終的落腳點是惠及民生。如何實現惠民生與促增收雙重效益,不少村莊通過民生項目的實施,實現了“小切口”撬動“大發展”。
查林村以工業經濟為主,集聚了較多的外來務工人員,建有部分民工房。由於年代較長,房屋陳舊,設施老化,今年,查林村與毛旗村結對共建,建設新民工公寓樓,提升民工租房住房的安全性和幸福感。建成投用後,村級民工房收入將由原來的每年40萬元增長到250萬元。
在湯渡社區,濃濃煙火氣暖了民心,富了村莊。老舊棚樣式的湯渡菜場變身為現代便民商圈,既解決佔道經營、臟亂差等頑疾,更構建起“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在旺季,菜場日均千人的客流量,帶動年600萬元流通銷售額,創造超100個就業崗位,每年為村級增收近50萬元。
相比其他村莊,塍裏村幹得有些不一樣。村裏投資2500余萬元建設的南山殯儀服務中心項目已正式開工,將為周邊群眾提供更加完善便捷、惠民利民的殯葬服務。在村黨總支書記蔣曉峰看來,此舉一舉多得,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就業,拓寬村級經濟收入渠道的同時,助力移風易俗建設,樹立文明新風尚。(蔣夢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