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京高淳區陽江鎮小花村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將家風家訓傳承、非遺文化保護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等工作緊密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鄉風文明建設之路。
亮家規,定民約,構建鄉風文明良好生態
一是涵養時代家風,凝聚村民共識。陽江鎮小花村及周邊生活着一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後裔。劉氏家族代代堅守祖訓,淳樸向善、莊敬自強的家風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後人。如今,小花村有4000多村民,村民大多姓劉,為“中山劉氏”之後,他們傳承着詩書繼世、義行家風、武術傳家等文化傳統,孕育出了獨特的鄉村文化。二是弘揚家規家訓,融入日常生活。小花村劉氏家族的十條家規不僅是村民們的精神坐標,更是全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基石。通過開展“傳承家風家訓 弘揚傳統美德”主題活動、拍攝微視頻《小花藏芳》等,村民們系統了解學習家規內涵,將“詩書繼世、忠孝傳家”的祖訓融入日常生活。三是結合基層治理,營造文明氛圍。村幹部以“廉潔自律”為表率,引導村民將家風建設與基層治理相結合,形成“知禮儀、重家風”的濃厚氛圍,使家風成為凝聚人心、淳化民風的重要力量。

重傳承,亮特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是挖掘非遺資源,打造文化名片。小花村“打水滸”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已有三四百年歷史。這項融合武術、戲曲、民俗的表演藝術,通過村民頭戴繡球花、腳蹬老虎鞋,手持真刀真槍演繹梁山好漢故事,成為鄉村文化的一張名片。二是推動傳承發展,創新表演形式。近年來,隨着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打水滸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為推動非遺文化傳承,小花村村民自發組成“打水滸”隊伍,依託春節、廟會等重點節日等開展“打水滸”表演,並對表演形式進行適度創新,融入現代舞檯燈光與音效元素,讓“打水滸”更具觀賞性與傳播力。三是培養傳承人才,增強文化認同。小花村重視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通過邀請非遺傳承人到轄區學校開展傳習活動等方式,積極培養年輕一代的傳承人。

夯基建,貼民生,打造村民學習交流平台
一是打造綜合陣地,滿足多樣需求。小花村打造集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黨員活動室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明實踐陣地,農家書屋成為村民學習傳統文化、提升技能的“加油站”;黨員活動室定期開展各類宣傳宣講活動;居家養老服務站為獨居老人提供“微心願”服務,解決“吃飯難”問題,這些陣地不僅滿足了村民多樣化需求,更成為傳承文化、凝聚人心的紐帶。二是修繕歷史遺産,傳承歷史文化。近年來,小花村積極推進仲社堂的修繕工作,目前已經開始修繕。仲社堂作為小花村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産,其修繕工作不僅有助於保護傳統建築,還能傳承和弘揚當地的歷史文化。
小花村以家風為根、非遺為魂、民生為本,將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讓文明鄉風滋養百姓生活。下一步,小花村將繼續深耕文化沃土,以文化賦能鄉村治理、以非遺激活産業動能、以陣地凝聚民心民力,繪就一幅“産業興、文化盛、生態美、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姜瑤 朱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