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千層、機器轟鳴,又是一年麥收時。連日來,淮安市淮陰區78萬畝小麥陸續進入成熟收割期,田間地頭處處呈現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豐收景象。為了搶抓這稍縱即逝的麥收黃金期,全區上下迅速行動起來,齊心協力,爭分奪秒,用汗水和努力守護着每一粒糧食,用實際行動詮釋着“顆粒歸倉”。

6月3日下午,在馬頭鎮江蘇中運糧農業科技有限發展公司種植基地,數&&合收割機在田間轟鳴着來回作業,將沉甸甸的麥穗捲入“腹中”。金黃的麥粒從收割機的出糧口傾瀉而出,滿目金黃。連日來,中運糧加大收割力度,趁晴好天氣搶收小麥,確保小麥顆粒歸倉。
中運糧作為當地科技種糧示範戶,今年,種植了6000畝優質小麥,涵蓋黃淮麥998、西農822、淮麥268三個品種。經前期觀察與實地測産,黃淮麥998和淮麥268表現優異,在測産地塊畝産達一千一百斤左右。據近期天氣預報顯示,6月6日至9日期間將有降雨天氣。中運糧總經理黃正何&&,我們計劃自6月4日晚上起至6月5日,發起小麥搶收“總攻”行動。目前已協調調配15&以上聯合收割機投入作業,預計在6月5日晚上全面完成搶收任務,切實將豐收成果“顆粒歸倉”。

這邊剛完成小麥收割作業,大型旋耕機器便迅速有序地駛入田間開展翻地作業,為後續播種工作做好充分準備。旋耕機的刀片飛速旋轉,將收割後殘留的麥茬和土壤充分混合、翻松,原本略顯板結的土地瞬間變得松軟平整。在淮安地區,小麥與水稻一年兩季種植模式下,兩季作物的生長周期時間安排較為緊湊。無論是小麥季還是水稻季,可用於作物生長的時間均相對有限。黃正何&&,為有效延長作物的實際生育時長,需實現小麥收割與水稻播種兩季作業的無縫銜接,以節約時間資源。

這場與時間賽跑的麥收和播種戰役,不僅展現了淮陰區上下對糧食生産的重視和決心,也體現了現代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産中的重要作用。通過科學規劃、合理調配資源、運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全區農人成功地將“豐收在田”變成了“顆粒歸倉”,並為下一季的農業生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王鵬飛 張儒家 劉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