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行走大運河、對話手藝人、創作短視頻……

  水為媒,洋青年樂當“説蘇人”

  隨着China Travel在海外走紅,特別是中國單方面免簽“朋友圈”擴容,今年上半年,越來越多的外國青年來到江蘇。他們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打卡地”合影,忙着購買色彩絢爛的水晶手串,在直播間裏“剁手”買買買,也將他們的旅程變成短視頻,用全新的方式講述水韻江蘇的故事。

  用一場Canal Walk,感知水韻江蘇

  “當指尖觸碰運河水,仿佛撈起了2500年前的月光,也觸摸到了人類文明交融的脈搏!”6月3日下午,一場Canal Walk(行走大運河)世界運河城市行活動在揚州運河三灣公園啟動。來自法國、泰國、智利、肯尼亞等國的青年代表和學者們在運河邊採集水體樣本,注入象徵文明交融的“文明之壺”。

  這是2025中外青年運河文明交流對話活動中的一幕,6月3日至4日,這場以“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為核心理念的活動在“世界運河之都”揚州舉行。除了舉行圓桌論壇外,他們還用一場Canal Walk,相繼走進揚州大學、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瘦西湖景區、馬可·波羅紀念館、東關街歷史街區等地,感知揚州這座城市和大運河的文化脈搏。

  水波激蕩中,青年們有了更多感觸。“中國大運河在打破空間限制、承載商貿往來以及推動經濟繁榮、文化傳播、社會發展等方面有突出貢獻。”孟加拉國留學生代表談吉娜説,“我們中的許多人説多種語言,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這賦予了我們一個獨特的角色——不僅要翻譯文字,還要翻譯價值、情感和希望。”

  運河文明交流對話需要“新引擎”,青年便是其中最活躍的群體。“所以,我們打造了Canal Walk行動,利用運河開放性特徵,打造了一批集教育研學、文化交流、休閒社交、志願服務等於一體的文化空間,吸引了全球萬餘名青年自發成為推動運河城市發展的‘歌者’‘行者’和‘使者’。”世界運河城市Canal Walk行動組委會主席程顥&&。

  用一次采風,展示流動的江南水鄉

  用一部《請坐》的微電影,講述中國傳統木質傢具與西方傢具在碰撞中交流發展;用《帆之夢》的鏡頭語言,向一位還原江南古船製作技藝的工匠致敬……近日,“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江蘇行”活動接近尾聲,來自美國、阿根廷、巴西、烏克蘭、匈牙利等國的11名青年導演的微電影作品正在不同國家的社交媒體展映。

  此前,他們前往無錫、蘇州等地進行了近20天的文化體驗和影像創作,用鏡頭記錄和展示水韻江蘇與美麗中國。

  來自阿根廷的青年導演Ximena Diaz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展示了一張照片,並配上文字:“600年前,中國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留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佳話;600年後,在江蘇,我收穫了當地匠人章桂興先生贈送的這艘木船模型。期待有機會再去中國……”

  因為從小喜歡水,在最初挑選拍攝主題時,Ximena選擇與大運河文化手藝人章桂興對話,記錄他的故事。

  “章桂興老人矢志復原江南古船技藝。在他的家裏,有很多艘復原的中國古船模型。”Ximena告訴記者,在項目開始前,她腦海裏構想的主要是拍攝古船製作技藝,但是跟章桂興深入溝通後,她被章老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精神深深觸動。於是,將鏡頭更多地對準這位匠人。“他不僅重拾了這門手藝,還積極走進學校、博物館,把這份文化一代代傳下去。我的翻譯搭檔告訴我,這種精神是中國文化綿延幾千年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最終給影片取名《帆之夢》,這也是章老的夢想。我把這部微電影作為送給這位中國老人的禮物。”Ximena説道。

  對水感興趣的還有來自美國的青年導演Henry Hai James Nathan。這位00後美國男孩喜歡中國的水墨畫,也知道《西游記》的故事。於是,他將鏡頭對準了無錫少年宮一群畫畫的中國孩子們。在拍攝的過程中,他見到了孩子們各種天馬行空的創作,也收穫了寫着“澄心”二字的書法作品。他甚至把攝像機交到孩子們的手中,讓他們拍攝他們繪畫的《西游記》師徒四人、來無錫旅游的小白鷺。

  Henry説,他將在很多地方介紹此次在中國拍攝的作品,“我希望讓更多美國人看見更立體的中國。也把這部微電影送給無錫的孩子們作為六一兒童節禮物。”

  更多新鮮玩法,青年正架起交流的橋梁

  “我們要把更多江蘇的故事,講給朋友們聽。”在江蘇,還有更多留學生通過自己製作的短視頻和圖片,成為“説蘇人”。

  “你知道嗎?在連雲港,有一座花果山,那裏是孫悟空的故鄉!”在江蘇海洋大學,4名來自老撾的留學生扮演《西游記》中的師徒4人,帶着大家玩轉連雲港。他們的短視頻也發布在社交媒體上,從加入流行“網言網語”到演繹活潑的舞蹈,吸引了不少粉絲。

  “小時候,我在電視機前看孫悟空,沒想到長大後有機會來到中國扮演我小時候心目中的英雄。”扮演孫悟空的張宋福説,“在連雲港演《西游記》,感覺特別對味兒。這裡就是孫悟空的老家嘛,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我們。原來中國文化也可以這麼有趣、有范兒!”

  陳美琳是4人中唯一的女孩,她客串沙和尚。“一開始穿上沙和尚這身衣服出門,還有點不好意思,太顯眼了!但後來越演越上頭,感覺自己真的變‘老沙’了。”陳美琳告訴記者,她接下來還有去東海水晶城直播的打算。“我喜歡那裏神秘的水晶雕刻工藝品、水晶手串和穿戴甲。”在她的手機裏,已經有了不少之前前往東海水晶城拍攝的視頻。“我要剪輯視頻與親友分享,還要做好‘代購’。”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在浙江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劉朝暉看來,當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走進中國的城市,感受這裡人們的生活方式,感受“非遺”,大家會發現,原來我們有這麼多共同之處。“相似的生活代表着相連的命運!這些共情正是促進國際交流的紐帶。”有着同樣想法的還有“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江蘇行”的外籍導師Alejo Santos。這位來自阿根廷的導演説,“搬開偏見的藩籬,架起交流的橋梁,真正去體驗、去感受、去觀察,這是促進不同國家溝通交流的一種有效方式。”(葉真 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