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的油菜花海邂逅千年淮韻,傳統戲曲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5月29日晚,河海大學(江寧校區)劇場內座無虛席,一部承載着時代使命與鄉村溫度的現代淮劇——《油菜花開燕歸來》在這裡進行首演,為觀眾帶來一場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視聽盛宴。

淮劇《油菜花開燕歸來》是由興化市委宣傳部、興化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聯合打造,興化市淮劇團創排的原創鄉村振興題材現代戲。通過“不蒸饅頭爭口氣”“村長患上失眠症”“高徒也能出名師”等喜劇化段落,以戲曲藝術特有的敘事手法,講述了垛田女村官鄭小琴在省委鄉村振興工作隊的支持下,築巢引鳳,召喚年輕人回村,建設“蘇中第一早茶村”“數字游民部落”,將落後村莊改造成充滿活力的“青春村莊”“希望村莊”的心路歷程。全劇以生動的情節謳歌了基層幹部的堅定黨性與為民情懷。油菜花開燕歸來,化作鄉村又一春!青年人才返鄉才是鄉村振興的“活水”。
扎根鄉土擷素材,方言俚語繪振興
《油菜花開燕歸來》的誕生,源於著名劇作家袁連成對當下鄉村發展的深切關注。他深入基層,走遍興化20多個村莊,聆聽村幹部講述鄉村振興歷程,了解創業青年的返鄉故事。這些鮮活的人物和故事,成為他創作的源泉。經過精心創作與編排,將這些生動的故事轉化為105分鐘的淮劇並搬上舞&。
談及《油菜花開燕歸來》背後蘊藏的意義,袁連成眼中滿是自豪,他説:“這部戲的主題是鄉村振興,這一主題在江蘇還是首次出現,而且首次用淮劇的形式講述年輕人回歸鄉村振興家鄉。農村故事就要用農民的語言,所以這部劇有許多喜劇化的段落。在語言上,劇本融入了大量裏下河地區的方言俗語,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鮮活,也增添了濃郁的地方特色。”
守正創新融現代,光影聲色築夢田
淮劇,作為江蘇地區的傳統戲曲,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但要將鄉村振興這樣的現代題材融入其中,並非易事。南京市京劇團原團長、著名戲曲編導張建強是該劇導演,他&&:“作為一部現代輕喜劇淮劇,誇張的成分會比較多,對我們來説也算一個新課題。我們在保留淮劇經典唱腔和表演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與突破。在舞美設計上,運用多媒體技術,逼真地呈現出油菜花田的金黃燦爛、水鄉河道的蜿蜒靈動,讓觀眾仿若置身於鄉村美景之中。音樂創作方面,巧妙地融入現代樂器,為古老的淮劇旋律增添了時尚的音符,使其更貼合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記者在演出現場看到,《油菜花開燕歸來》無論是舞&道具還是服裝設計,都以鮮艷為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服裝設計師張男告訴記者,由於偏輕喜劇,在前期服裝設計上,我們選擇清新明快、純凈的色彩風格。此外,以千垛景區的垛田為意象,融合在服裝上,形成多層次多色塊變化的視覺效果。
在這部戲中包含了大量興化元素,如油菜花、興化早茶、陳楊螺螄宴、興化龍香芋等。“劇中每一個道具、每一段情節,都源自鄉村生活的真實寫照,希望觀眾能在劇中看到鄉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我想講好興化故事,也是講好江蘇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張建強説。
新舊碰撞磨演技,薪火相傳綻芳華
鄉村振興和淮劇的傳承一樣,都需要不同代際的人攜手合作。劇裏“老掌舵”鼓勵小琴競選,小琴看到兒子要競選村幹部也給予支持;劇外老演員則一遍遍指導青年演員唱念做打,助力淮劇傳承。
年輕演員繆子凡接觸淮劇的時間並不長,這也是他第一次出演現代戲。在候場時,記者看到他一直在角落練功,同樣的動作反復揣摩,一個眼神重復練。繆子凡告訴記者,出演這部輕喜劇,需要不斷調整傳統淮劇的表演方式,老演員會主動指導我,讓我的動作更符合劇中要求。前輩們對我們青年演員傾囊相授,通過這場劇讓大家的表演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通過這部大戲的創排,一方面宣傳展示了興化,另一方面培養了青年演員。興化市淮劇團將繼續堅持守正創新,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進一步將淮劇事業發揚光大。”興化市淮劇團團長邵日勝&&。
近兩個小時的演出,高潮迭起,觀眾們深深沉浸在精彩的劇情中,沉醉在淮劇的魅力中,用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着對這部淮劇的喜愛。觀看演出後,河海大學法學院大四學生楊丞璐説,在南京聽到熟悉的鄉音格外親切,一直希望學成後能回到家鄉發揮自己所長,看了這部淮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河海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研二學生李嘉豪説,不少同學和自己都是第一次聽淮劇,大家認為首演非常成功,是一部藝術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大戲。
《油菜花開燕歸來》不僅是一場藝術盛宴,更是一次對鄉村振興偉大實踐的禮讚。它承載着創作者的期待,也寄託着水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