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破解村級帶頭人後備力量“想招找不到、要用不管用、能留不願留”問題,揚州市江都區推進實施“鄉村振興好青年”定制選育計劃,6年來選聘“好青年”925人,覆蓋全區各村(社區),越來越多的好青年選擇鄉村一線激揚青春,在廣闊天地中放飛青春夢想。

  長期以來,基層幹部能否自身過得硬、百姓信得過、組織靠得住,是基層組織建設的必答題。諸如村幹部隊伍結構老化、年輕人“眼高手低”等現象不容忽視。針對村情實際,江都區以“一盤棋”扎口定制,系統推進村級後備力量建設,面向返鄉高校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技能人才等對象,因才設置A、B、C三類崗位,對年齡、戶籍、學歷等因崗設定,着力拓寬來源、擇優而備,以鄉愁留人、鄉情用人,把本鄉本土的人才選出來、用起來、留得住。

  近年來,該區招錄“鄉村振興好青年”平均年齡30歲,本科以上學歷達66%,每村至少儲備2名以上村級後備力量,為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和人才保障。

  2020年,朱逢羽考取家鄉橫溝村“好青年”崗位,經過幾年的事業發展摸索,找到了人生打拼的方向。“回到龍川大地,聽着熟悉的鄉音,帶領鄉親們發展傳統絨花産業,在增收的同時,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江都的非遺文化,我覺得很有意義。”朱逢羽説着,便展示起自己的絨花作品——龍川,寄託着對家鄉的美好期盼和祝福。

  作為一支懂鄉情、靠得住、拉得出的高素質村幹部隊伍,“好青年”在哪,鄉村“向上向善”的活力就在哪。該區堅持用當其位、用其所長,分類規劃基層“領雁”、黨務“專職”、致富“帶頭”3大類培養方向,根據各村發展實際和專業背景、個人特長意願,為其提供治理實務、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等扶持支持,定期開展“黨校+高校+實境”輪訓教學,一批“好青年”扎根直播助農、特色種養、農旅融合等鄉村“新業態”,活躍於田間地頭、治理一線。

  為推動“好青年”敢幹事、能成長,該區建立區鎮村“三級共管”模式,推動識別培養、教育培訓、日常監管等工作有機銜接,建立健全“日常督查+談心談話+實績評判+述職評議”的聯動考察機制,每季度至少開展1次專項調研、掌握適崗能力表現,每年度開展1次述職評議會,由鄉鎮分管領導、村“兩委”班子、黨員群眾代表等,針對“好青年”政治表現、履職情況、群眾滿意度進行綜合測評,全面評估其在黨建工作、基層治理及鄉村振興中的表現,並對廉潔履職等情況進行實時監督。

  聚焦村級後備力量“備而有用”,着力構建“1+4”成長導師制,即每名“好青年”均由1名鎮班子成員、“第一書記”、優秀村支書、村合作社帶頭人領帶幫帶,對表現突出、工作實績優秀的“好青年”加大典型宣傳力度,促進他們安心基層、茁壯成長。

  同時,為鼓勵促動“好青年”幹得安心、做得成事,該區着力完善政治引領、待遇保障、梯次晉陞等一攬子專項激勵,設立“好青年”初心課堂主抓思想政治工作,穩步落實待遇報酬正常增長機制,針對能力素質強、作風好、群眾公認的後備力量,優先推薦進入村(社區)“兩委”班子,目前,131名“好青年”走上村(社區)“兩委”班子崗位,近70%“好青年”納入下一輪換屆布局,為集中換屆儲足了“源頭活水”。

  “我們將持續抓好拓源提質、分類培育、成長護航,推動大批人才走向基層、扎根農村、鍛煉成才,讓更多‘雛雁’振翅翱翔於鄉村振興的廣闊舞&。”江都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春萍説,組織系統將更為精細化研判村(社區)幹部儲備需求,從“人才何處來、個個都管用、群眾都叫好”的角度抓實“鄉村振興好青年”選育管用各環節,為基層發展後繼有人鋪實道路。(江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