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鄉村”“美麗鄉村”“特色田園鄉村示範村”,不僅是綠水青山的優美環境,更是社會和諧、公平正義的生動實踐。在泰興黃橋鎮祁巷村,這些願景被濃縮成一個詞——文明。在邁向“産業興旺、宜居宜業、村民致富”的道路上,祁巷村黨委不僅推動經濟發展,更致力於塑造“人與村”的和諧關係。在這裡,文明不僅是自上而下的要求,更是村民共同參與、共同受益的自覺行動。

  多維宣傳,培養村民文明自覺

  近年來,黃橋鎮祁巷村黨委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培育文明道德風尚,組織黨員幹部進門入戶宣講,讓村民明白,文明祁巷,人人都是行動者;生態建設,人人都是責任人。村黨委還充分利用道德講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賢理事會、美好祁巷村史館等載體,舉辦文明大家説、好人好事微訪談、家風傳承小劇場等主題教育活動,組建農民藝術團,自編自演節目,宣傳身邊的好人好事,宣傳文明新風,營造“人人爭做文明村風踐行者、推動者”的濃厚氛圍,特別是黨員幹部帶頭髮揮在村風民風建設中的先鋒表率作用,引領全體村民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主體。

  選樹典型,引領崇德向善風尚

  黃橋鎮祁巷村堅持與時俱進,三次修訂完善村規民約,使其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契合新時代文明風尚,成為全體村民共同遵守的“美麗約定”。村“兩委”通過民主推選“十星文明戶”“好媳婦好公婆”“最美庭院示範戶”等身邊典型,常態化開展模範評選活動,並建立“道德模範巡講”機制,以“群眾評、群眾學、群眾做”的方式,推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同時,深入挖掘本村家規家訓中的優秀傳統,圍繞“品德端正、勤儉持家、鄰里和睦、崇文重教”等核心內容,引導村民修身立德、共建和諧家園,讓文明新風吹遍祁巷每個角落。

  創新機制,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村黨委積極探索“村居平台+黨員幹部+文明志願者”的三方聯動機制,加快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伍建設;強化品牌打造,培育“紅雨傘”志願服務品牌,目前已發展至1208人,形成“六位一體”的常態化服務管理體系,在垃圾分類、大病救助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祁巷創新實施“佤家文明存摺”及“三制一會”工作法,推行“積分制”等激發參與熱情,建立“清單制”明確責任分工,繪製“一張圖”實現可視化治理。同時,深化“佤的家風家訓”傳承活動,優化“紅白理事會”等六會組織運作機制,通過“評、議、幫、教”四步工作法,持續推動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

  産業富民,築牢鄉村文明之根

  黃橋鎮祁巷村立足資源優勢,重點發展四大特色産業:傳統産業,培育豬鬃加工傳統産業,採用公司+農戶富民模式,帶動農戶參與走上富裕路;現代農業,發展糧食、蔬菜、香荷芋等特色種植和水産養殖;鄉村旅游,打造國家3A級小南湖景區,形成“觀光+採摘+餐飲”農旅模式;研學培訓,依託青少年實踐基地和文明實踐站,年接待研學團隊30萬人次。同步推進生態建設,實施“雙百工程”(改廁率100%、污水處理率100%),注重鄉村規劃建設,堅決防止鄉村景觀“城市化”、鄉村開發“商業化”、鄉村建築的“西洋化”,村莊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成了黃橋乃至泰興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成建華 胡仕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