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兒童成長的一個重大轉折。《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明確指出“幼兒園與小學應當互相銜接配合,共同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如何讓幼兒愉快地進入小學,自信獨立地面對小學生活呢?
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要求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並明確指出“大班下學期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做好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多方面的準備,建立對小學生活的積極期待和嚮往”。
從整個人發展的整體性和連續性來看,3—6歲幼兒階段是其未來各階段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基的重要階段,也是此階段幼兒做好入學準備的關鍵階段。 基於《指導意見》倡導的核心精神與理念以及本條考查要點,幼兒園應當如何實現幼小科學銜接?
放下“搶跑”焦慮 科學雙向銜接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讓不少家長陷入了焦慮,盲目地為孩子報名參加各種學前班、拼音班、數學啟蒙課程,想要通過提前學習小學內容來佔據優勢。同時某些家長對幼小銜接依然存在誤解,易産生過度焦慮,希望幼兒園能夠提前教授小學知識,而忽視了幼兒的全面發展和興趣培養。
而部分幼兒園在幼小銜接的過程中,缺乏銜接意識,過於關注小學的教育要求,而忽視了幼小科學銜接是幼兒園與小學協同合作,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的雙向銜接。
這种家長的焦慮情緒和不合理的教育觀念,與部分幼兒園的過於超前的銜接理念産生了必然的衝突,導致家園在銜接目標和方法與成長規律相悖,影響了幼小銜接工作的順利推進。
做好“跨越”準備 迎接全新起點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提出“大班下學期採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做好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多方面的準備。”大班正是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重要過渡階段,幼小銜接,銜接的是兒童真實生活經驗與成長經歷,其主陣地不僅在幼兒園,還有家庭。因此,幼兒園與家長不妨幫助孩子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準備:
一是身心準備:建立積極期待,迎接小學生活。建立積極的入學體驗,發現每個孩子對小學學習生活的興趣點,多從正面引導,增強孩子對小學學習和生活的期待。增強體能鍛煉,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鼓勵孩子積極參加戶外活動,支持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教會孩子學會正確且熟練地扣扣子、繫鞋帶等;提供畫筆、剪刀、小型積塑等工具和材料,支持孩子進行畫、剪、折、撕、粘、拼等各種活動,鍛煉手部小肌肉動作。
二是生活準備:提高自主能力,銜接小學日常。優化調整作息時間,大班幼兒在一日生活環節如生活、表徵、整理衣服、盥洗等與轉換環節中已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自理能力,再此基礎上可採取將零散環節化零為整的方式,支持幼兒在大塊時間裏自主計劃並安排相關活動。支持幼兒自主整理,基於大班幼兒的原有生活經驗、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滿足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游戲結束後或其他生活環節對整理、勞動等自我服務、為他人服務的需求,可投放大小、操作方式適合幼兒使用的收整勞動,收納擺放、滿足自我清潔自身用品的支持性工具,以支持幼兒自主按需收整,養成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自我服務及為他人服務的意識。
三是學習準備:游戲生活體驗,銜接小學學習。幼兒園階段實施幼小銜接是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與游戲中落實的。培養閱讀興趣和能力,鼓勵孩子自主閱讀,保護他們對符號、文字的興趣和敏感性。做好必要的書寫準備,學前書寫準備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將教學融入日常生活。
四是社會準備:培養優良品質,強化任務意識。社會準備指幼兒需要為適應小學特點的團體生活做好相應的準備,主要包括交往合作、誠實守規、任務意識、熱愛集體等。養成規則意識和誠實守信品質,家長可在日常生活中制定一些基本行為規範,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如告訴孩子在別人講話時認真傾聽、不隨意打斷,外出按次序排隊、不插隊等等。培養任務意識和執行任務能力。可基於幼兒年齡特點,結合實際生活,有意識地佈置一些自律任務。
幼小銜接“接”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心態、習慣、品質和能力。家長與幼兒園,都不僅要關注幼小銜接這一個階段,更要關注孩子的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只有培養兒童的學習力、堅韌毅力等核心素養,才能讓其在小學乃至未來獲得更長遠的發展。(賈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