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海安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構建“4+N”體系 賦能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海安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緊密圍繞“立身養韻 和合臻美”的辦學特色,立足國家勞動教育課程框架,融合非遺資源,搭建“4+N”項目學習體系,奏響勞動育人的樂章。

 以非遺為媒,研發“四韻”主題課程

  學校聚焦勞動教育與非遺傳承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自主研發出“四韻”主題課程,將非遺轉化為鮮活生動的勞動教育資源。

  “花鼓鄉韻”課程:緊密結合“海安花鼓”這一地方特色,引領學生深度參與製作花鼓、體驗掐絲工藝,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家鄉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桑蠶絲韻”課程:依託家鄉的桑蠶特色,讓學生親身經歷採桑養蠶、繅絲染色、製作纏花的全過程,沉浸式體驗桑蠶文化的博大精深。

  “草藥馨韻”課程:以國家中草藥文化為根基,讓學生從草藥種植、除草施肥,再到製作草藥工藝品,在每一個環節領悟中草藥文化的深厚內涵。

  “方絮余韻”課程:溯源古法造紙文化,帶領學生種植苧麻、動手造紙,深度領略傳統造紙技藝的奇妙之處。

  以實踐為基,創新“4+N”育人模式

  學校全力構建“4+N”項目學習體系,為勞動教育的紮實推進築牢根基。

  “4”大主題貫穿小學全程:將“四韻”課程按年級分級實施,確保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完成四項主題實踐活動,實現勞動教育的系統性與連貫性。

  “N”項拓展豐富多元體驗:各班級充分挖掘傳統節日、常規節日以及地方文化中的勞動教育元素,自主開發剪紙、紙鳶、衍紙、刻紙、香囊等“一班一品”特色項目,讓勞動教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綻放個性光彩。

  學校還將“4+N”課程內容巧妙融入勞動周、非遺節等活動中,組織學生開展各類勞動實踐。

  以環境為翼,塑造勞動育人生態

  學校致力於打造“4+N”項目化勞動教育空間,為學生營造豐富多樣的實踐體驗情境。踏入校園,百草園、桑樹園、構樹園、造紙工坊、非遺長廊等特色場所星羅棋佈,每一處都成了勞動教育的生動課堂。學生們在構樹園中觀察生命的成長變化,在桑樹園中體驗勞作的無窮樂趣,整個校園處處洋溢着勞動之美與成長之韻。

  “4+N”項目學習實踐,不僅讓孩子們體驗了勞動的愉悅,更涵養了勤勞、堅韌的良好品質。展望未來,學校將持續深耕“4+N”學習活動,不斷拓寬勞動育人的路徑,讓勞動教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堅固基石,為培育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柯岩中心小學:勞動育人四重奏,耕讀課堂進階記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柯岩中心小學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精神,以“四創共生”為核心,構建了“農創園、紅創園、科創園、文創園”四位一體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探索勞動教育與學生核心素養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

 頂層設計:以“四創”賦能勞動育人

  學校立足“五育融合”理念,將勞動教育納入“民族情懷”特色課程體系,確立“以勞成人”育人目標。通過“勞動教育+項目化學習”模式,打造“四創空間”實踐基地,推動勞動教育課程與STEM教育理念深度融合,形成“農事勞動—興趣實踐—産品創造—職業體驗”全鏈條育人框架。

  課程建設:多維課程群激發勞動實踐活力

  農創園——扎根鄉土,厚植勞動情懷。設置“四時糧油園”“果蔬蟲草園”等板塊,開展水稻種植、中草藥培育等農事勞動。依託“一粒米創新實驗室”“植物工廠”等基地,學生參與從種植到加工的全流程實踐,體驗農耕文化,掌握勞動技能。例如,學生在“一粒米創新實驗室”中學習稻穀的脫殼、碾米、篩選等過程,親手製作米酒和花雕酒,體驗傳統釀酒工藝。

  紅創園——德育融合,傳承紅色基因。以梅園、成蹊園等五大主題公園為載體,結合黨建清廉、家國情懷等主題,組織學生擔任“小講師”“小導游”,通過職業體驗類活動深化勞動教育的德育價值。例如,學生在梅園中講解梅花的象徵意義,傳承紅色精神。

  科創園——科技賦能,創新勞動實踐。設立航天創新實驗室、紡織印染實驗室等,開展“北斗導航”“中藥香袋設計”等項目化學習,將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結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動手能力。例如,學生在航天創新實驗室中模擬衛星發射過程,設計並製作小型衛星模型。

  文創園——藝術浸潤,提升審美素養。依託美術館、演播室等陣地,實施“瓷賦風骨”“校標設計”等項目,引導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感悟勞動與美的聯結。例如,學生在美術館中學習陶瓷製作,設計並製作具有學校特色的瓷器。

  評價創新:“銳氣少年”體系助推全面發展

  學校構建“銳氣少年”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有理想、重實踐、能創新”為維度,細化15項關鍵指標,通過大數據記錄學生勞動過程表現。實施分層評價,結合“勞動技能展示”“項目化成果展”等活動,實現“以評促學、以展促育”。例如,學生在“勞動技能展示”中展示自己製作的米酒和瓷器,通過專家和同學的評價,提升自己的勞動技能。

  教研支撐:打造專業勞動教室團隊

  成立勞動學科教研組,定期開展街道級教研交流,邀請專家指導課題研究。通過公開課展示、教學觀摩、技能培訓等,提升教師課程設計與實施能力。近三年,團隊承擔省級課題2項,開發校本課程12門。例如,教師團隊開發的“水稻種植與加工”課程,深受學生喜愛。(賈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