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資源是國家戰略資源

也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從廢棄藥渣中“點石成金”

在田間地頭播撒科技火種

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段金廒

四十餘年如一日

躬身踐行“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四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開創中藥資源化學新興交叉學科

帶動困難群眾種植中藥材40余萬畝

實現産值超10億元

……

他秉承“源於農田,歸於農田”的綠色循環經濟理念

在中藥材“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的困境中

開闢出一條創新之路

讓科研成果在青山綠水間生根發芽

學科跨界 助力“廢棄物”向“生産力”轉變

1980年

段金廒從瀋陽藥科大學畢業後

扎根寧夏

參與到全國第三次中藥資源普查中

這段經歷讓他深刻認識到

中藥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緊迫性

 

在段金廒看來

中藥材“非藥用部位”同樣具有利用價值

廢棄會造成極大浪費並帶來環境問題

於是

他開拓了中藥資源循環利用研究領域

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創建了

中藥資源循環利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

創立了新的交叉學科——中藥資源化學學科

“中藥資源化學理論、內涵、外延

乃至技術體系都在不斷發展和融合

不同的知識門類融合起來

才能實現更好的技術創新”

段金廒帶領學科團隊

創新中藥資源循環利用生物轉化技術、物理轉化技術

構建“醫藥原料化、食用化、飼用化、

肥料化、能源化”五種資源化模式

 

很快

交叉學科的價值

在廣闊的領域顯現

 

圍繞藥材生産過程副産物的價值發現

和資源化利用開展科研攻關

團隊將海量中藥材廢棄物“變廢為寶”

丹參、菊花、銀杏、芡實、甘草、黃芪等

各種非藥用部位、廢棄物及副産物

在他們手中

轉化為新醫藥及健康産品、新資源藥材

纖維素酶等8大類30余種資源性産品

釋放出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産學研融合 讓科研成果反哺祖國大地

中藥資源

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廣泛分佈

且中藥材種植具有逆境效應

生長環境越惡劣,往往品質越好

段金廒深知扶持農戶科學開展中藥材種植加工

是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之一

多年來

他始終致力於讓科研成果

在田間地頭結出“幸福果”

他説,“最終做成事,靠的就是

一份情懷、一份堅守、一份執着”

作為全國中藥材産業扶貧行動技術指導專家組組長

段金廒帶領團隊成員

跑遍全國各地藥材生産基地

大力推動東西部科技合作

創建了我國中藥資源全産業鏈

循環利用與綠色發展新模式

為産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提供了可複製易推廣的適宜技術群和示範樣板

“藥農掙錢不容易

哪怕一畝地為他們增收幾十塊錢也是好的”

懷着這樣真摯而樸素的情感

段金廒把如何更大程度地提升藥材價值

幫助農民群眾增收

作為自己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歸宿”

 

隨着鄉村工作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戰略轉移

他還在江蘇鹽城創建了蘇菊綠色生産與循環經濟小鎮

助力江蘇省“蘇菊”品牌打造

服務蘇菊産業高質量發展和美麗江蘇建設

 

在段金廒的實驗室中挂了一副對聯

 “學術研究與國家需要結合起來

個人追求與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在他看來

學習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

更是為了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服務於國家和社會

配伍攻堅 為經典理論注入現代解讀

中藥配伍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是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亦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重要課題

 

“中醫方劑的龐大體系是如何衍化的?

如何找出它的內在規律性

並創建一個可供推廣的研究範式?”

這一系列問題成為段金廒開展研究的初衷

在他看來

中醫配伍得當可以增效減毒

配伍增效可以獲得1+1>2的效果

“祖先留下的東西

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把它的科學內涵説清楚”

經過近20年的努力

段金廒及團隊創建了基本方與衍化方的典型性與系統性

結構特徵與衍化規律、功效取向與機制差異

功效物質與量效關係的四層次經典方劑類方研究模式

構建了客觀反映方劑類方病症、結構、功效

物質、量效五單元的關鍵技術群

並創新發展了中醫藥配伍禁忌理論

 

2023年

段金廒教授主持的

“經典方劑類方研究模式與中藥配伍禁忌規律性發現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一旦確立研究目標,做個20年是常有的事”

源於藥學人“生命至上”的崇高使命感

與對工作的深切熱愛

段金廒始終如一

堅定地秉持着自己的科研信念

不懈地奮鬥在科研道路上

育人鑄魂 培養中醫藥行業“可持續未來”

在科研一線碩果纍纍

在教學一線

段金廒帶領團隊不斷探索科學前沿

他手把手指導學生科學採集樣品

操作儀器設備、做好實驗記錄

……

“做學生先樹立做學問的態度

再引導他們真正去做真學問”

這是他對團隊裏學生的基本要求

在段金廒看來

“嚴師出高徒”,學術上必須要嚴格

“你把個人追求和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就一定有自己的未來

你個人的人生也會精彩、有意義”

在他的感召下

“矢志報國、造福人民”的信念

已經流淌在每一位學生的血液裏

作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負責人

在段金廒的帶動下

團隊幾十年如一日深耕教室、實驗室一線

悉心指導學生學習和研究

以廣闊的視野、先進的理念

靈活的方法塑造學生的品格、品行、品位

在“傳幫帶”和“接力跑”中

將一批批青年學子

培養成為中醫藥行業的優秀人才

把沉甸甸的家國情懷

融入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創新實踐中

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學問做進人民心坎裏

45年如一日

每天工作超12小時

全年無休無假

為解決當歸早薹難題,連續12年往返甘肅

在田間與實驗室之間“連軸轉”

在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長卷中

段金廒用熱愛與堅守

正書寫着屬於這個時代的新篇章

 

採訪:戚軒瑜 李南丹

文案:楊  琦 孫姝穎

視頻:張繼葉 張可心

新華網江蘇頻道 南京中醫藥大學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