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為從源頭上防治好小麥赤霉病,進一步壓降流行風險,為夏糧優質高産建立保障,江蘇農墾淮海農場通過綜合防治措施,持續加大防控力度。小麥田間,一架架植保無人機來回穿梭,伴隨着機器轟鳴聲,防治藥液如“甘霖雨”般均勻噴灑向麥穗……

  早作準備“預警在先”重防治

  “防治好小麥赤霉病,必須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切實做到有的放矢,適期防治,同時還要兼顧小麥蚜蟲、白粉病等病蟲害,進一步壓降病蟲害的防治成本,提高管理效益。”揚州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楊益眾等一行,在來到淮海農場指導麥田病蟲害防控時,就藥劑選擇、防治適期等關鍵技術方面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淮海農場通過召開赤霉病防治現場推進會和簽訂小麥赤霉病防治目標責任狀的形式,從抓糧食安全的政治高度,夯實糧食安全的責任鏈條出發,將防控小麥穗期病蟲害的關鍵技術和管理措施落實落細,確保防控技術執行到位,立足苗情進行科學防治,切實提高統防統治覆蓋率和防治效果。同時還建立以農業中心為主導的質量防控小組,確保在小麥赤霉病統一防控工作中的規範操作到位。

  指導到田“把脈開方”助防治

  “請各單位注意,一般小麥因為生長的邊際效應,田邊抽穗揚花較田裏面早,可以用無人機在雨水到來之前先打一圈麥地周邊,保證先期抽穗揚花的小麥也能在雨時得到較好的防護。”在淮海農場二分場,單位負責人翟學厚正在小麥田間仔細查看其生長狀況及病蟲害發生情況,“雨水降臨是小麥赤霉病的最大誘因,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把防控風險降至最低。”

  為提升防治效果,農場對防治病蟲害時採取了嚴格的責任界定。風速高於3級不打;上午9點過後、下午3點前小麥揚花期不打;每畝用水量、藥劑濃度達不到規定要求不打;飛行高度不高於4米……“農場農業服務中心技術管理人員在小麥赤霉病防治期間,經常在田間地頭巡視指導,現在的田間管理越來越規範了,成本降了,防治質量提升了,夏糧産量和收益更有保障了。”翟學厚説。

  科技賦能“精細措施”保防治

  為了規範防治質量,農場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採取了“五統一”措施,明確了藥劑配方和使用規程。農場利用現有的無人機,並借助社會上的植保服務隊的力量,組織了82架無人機,對5.68萬畝小麥進行輪番全程“防護”。這種“讓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的飛防組織,不僅讓服務更連片、責任更界定、操作更方便,也確保赤霉病防治工作的每一條“線路”都做到北斗精準規劃,防治“鏈條”不重不漏。到4月24日,5.68萬畝小麥實現了第一遍用藥的“全防護”。

  新質生産力可以讓噴防設備“插上翅膀”,植保無人機這種“低空經濟”,不僅大大提高了防治質效,還規避了過去大機械在田間行走作業時,車轍的損苗和噴管太低噴不全及刮傷麥穗的難題,而且田間不受雨水過後機械下不了田,夜間難以打藥的難題,並且效率高了,成本降了,産量更有保障了。(陳冬平 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