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風拂面,綠蔭夾道,南京江心洲環島騎行線是許多騎友心中的“寶藏路線”。這條總長22.4公里的江堤路,東側遠眺城市地標雙子塔,西側坐擁長江浩渺江景,沿途池杉林、粉黛花海、小墾丁燈塔等網紅景點星羅棋佈,是城市中的生態運動長廊。然而,隨着人氣攀升,競速騎行、超速行為等安全隱患一度讓這份美好“蒙塵”。如今,江心洲以科技賦能管理,用文明公約護航,讓騎行體驗與安全保障實現“雙向奔赴”。

智慧賽道打造“無感監管”
江心洲升級了一條環島智慧騎行賽道,街道在沿線設置7處數據採集站,每5公里配備地埋式感應天線,通過中國田徑協會認證的賽事級芯片計時系統,實現騎行數據精準採集。
智能管理讓騎行更規範。騎手首次經過計時點即自動啟動計時,系統以千分之一秒精度記錄成績,僅認可逆時針方向騎行數據,杜絕了“反向衝刺”等危險行為。
積分激勵讓騎行更有趣。掃描芯片二維碼綁定“江島智慧賽道”小程序後,每騎行1公里可獲1積分,獲得的積分可以兌換咖啡券、劇院門票、馬拉松直通名額等福利,讓文明行為轉化為“看得見的獎勵”。
動態預警讓騎行更安全。安全騎行的速度應控制在30公里/時以內,若監測到超速或違規競速,系統會自動觸發“三級預警”——短信提醒、電話勸阻、積分清零,嚴重者將被納入賽道黑名單。
“以前靠人力巡查,現在通過數據大屏就能實時掌握全島騎行動態。”江心洲街道智慧管理平台負責人介紹,升級後賽道已記錄超5萬次安全騎行數據,違規事件下降超80%。

文明公約築牢安全底線
在江心洲,騎行不僅是運動,更是一場文明實踐。江心洲街道聯合騎友團體發布《江島騎行文明公約》,以“硬約束”守護“軟風景”:
1、限速控流:全段限速30公里/小時,在行人密集的江堤路夾江側、四季花海等區域強制降速至15公里/小時,避免“速度與激情”變成風險。
2、路徑規範:要求所有騎手沿道路右側逆時針騎行,禁止私自組織競速比賽。街道在彎道、交叉路口增設36面反光鏡和20組電子提示屏,配合巡邏隊動態疏導,杜絕危險騎行的行為。
3、裝備強制:倡導騎手佩戴頭盔、安裝車燈,夜間騎行需開啟警示燈。多家租車店已同步推出“文明裝備包”,提供免費反光背心、車鈴等安全配件。
“以前總擔心孩子亂跑被自行車撞到,現在大家都很守規矩,我也放心了。”常來江堤散步的居民張女士&&,文明騎行讓江島成了“全齡友好型”公共空間。

全民共治實現文明自主
江心洲的文明騎行探索正構建出政府、企業、市民協同治理的新樣本。
江心洲街道與相關部門共同打造智慧騎行道,定制併發放“江島紅舟”智慧騎行芯片200個,進一步規範騎行行為。同時,在騎行道沿線的5塊電子交互屏及青奧森林公園廣場大屏循環播放江島文明騎行系列宣傳漫畫,在沿江堤路的智慧禁捕廣播中增加感應語音提示,形成江堤路全程覆蓋、互聯互通、實時提醒的智慧播報體系。
此外,還邀請了交警部門、騎友等組成“文明騎行宣傳隊”,開展“江島‘騎遇’文明同行”騎行系列宣傳活動,讓正能量形成“傳播閉環”。江心洲街道和交警部門也發布了一些騎行的安全提醒,包括時速限制、騎行方向、禁止競速活動等,傳播文明騎行理念。
在文明騎行理念全民共治的氛圍下,許多騎友們自發地為江心洲安全騎行環境作出貢獻。資深騎手老繆為騎友們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建議,他説:“首先,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騎行車和裝備,並佩戴專業騎行頭盔、手套。其次,要遵守交通規則,多注意路況,在規定的騎行線內騎行,避免進入步行道與行人發生碰撞。最後,建議新手將速度控制在15公里/小時以內,熟練後再逐步提升,最好與朋友結伴出行,並學習使用騎行手勢信號,提高騎行的安全性。”

當科技“硬手段”與文明“軟約束”相遇,南京江心洲環島騎行線已超越單純的運動場景,成為觀察社會治理創新的鮮活樣本。在這裡,騎手們既能享受“破風逐浪”的暢快,又能感受“車讓人、人護景”的和諧。隨着智慧管理平台與文明公約的持續迭代,南京江心洲為全國城市慢交通系統提供了一份“安全與自由兼得”的破題方案。(文靜 張可心 程欣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