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鴿子、咖啡、讀書的人。
和商場中心的喧鬧分隔開,南京新街口的一角,悄悄開闢出了一個全新閱讀空間——言心友書店。

南京新街口藝術金陵園區的一角
對不少人來説,這或許是個陌生的名字,但是對常常光顧熙南裏三余書社的老讀者來説,卻是重逢的老友了。從熙南裏搬離後,新的書店品牌“言心友”,重生為三家分店,近日陸續迎客。
一家獨立書店如何在數字化浪潮下“順潮而上”,記者獨家採訪了言心友書店主理人王帥。
“撤場不是告別,是重生”
噴泉的水花在陽光下閃爍着光芒,灑向茵茵綠芽,一切都是萬象更新的氣息。

4月13日,新街口言心友書店迎來了首場讀書會活動。
“新書房完全不輸之前的呀!”書友們相互打招呼,儘管這是新書店的首場活動,但預訂早已約滿。

4月13日,言心友書店新街口店首場讀書會
他們口中的“之前”,指的是位於南京秦淮區熙南裏的三余書社,這是一座隱於鬧市的文化“烏托邦”,不僅是南京城裏的一處文化地標,更是不少書客心中的精神坐標。3月,主理人宣布撤場的消息,在金陵讀書會社群裏傳開。
“各位書友,很抱歉地向大家通報一個消息,金陵青年讀書會以及整個運營團隊,將在3月底正式從熙南裏三余書社撤場。”
消息發出後,緊接着,讀書群裏炸開了鍋。
“這是南京少有的24小時營業書店,凌晨3點都亮着燈,考研的時候經常光顧這裡,刷臉預約就可以一學一晚上。”
“周末去書店人很多呀,經常都沒有座位呢,為什麼不開啦?”
“真可惜,這是近幾年我覺得最有閱讀氛圍的實體書店了。”
“書店關門以後,還會有線下讀書會嗎?”
……
對書客們的關心和不解,主理人王帥説,這次撤場並不是告別,而是重生。
“書店撤場並不代表我們放棄了對實體書店的堅守。之前踩過的坑、積累的經驗,反而讓我更加確定,實體書店不會死,只不過她在經歷一個漫長的低谷期,熬過去,一定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從無人問津的小店,到周末需要排隊才能有座位的網紅書店,主理人王帥花費了不少心思。
兩年時間,盤活了一家書店
進入書店文化行業,源於一個“靈光乍現”的瞬間。
“之前我並不是做文化産業的,在企業裏做戰略規劃和投資,當時經常會內耗,後來讀了《被討厭的勇氣》,很受觸動,就萌生了分享閱讀的念頭。”王帥自己也沒想到,一次偶然的分享,能激起這麼大的水花。
“我當時在社交平台上發起線上讀書會,很快,一個星期500人的群就滿了,半年後社群規模突破了2000人。”
隨着線下活動需求的增加,王帥開始輾轉於南京各大書店舉辦讀書會。

戶外讀書會
“我們去過很多書店,錦創書城、文采書屋,也來過三余書社,當時這邊還是餐飲空間。在不同的書店辦活動,確實會讓參加的人有一種新鮮感,但也缺少了一種歸屬感。”
於是在2022年,機緣巧合下,王帥接手了南京旅游集團旗下的三余書社,將其打造成閱讀社群的“主陣地”。在這裡,每週3—5場讀書會、30多位講書人帶來的多元主題分享,讓書社迅速成為南京文藝青年的聚集地。
“我還清楚地記得剛接手這家書店的時候,每天都很焦慮,市中心200平方米的店,一天也進不來幾個人,我和員工每天大眼瞪小眼。”後來是一場接一場的讀書會活動,慢慢把人氣給聚集了起來,一年200多場讀書會,讓更多人知道了這裡。
兩年的時間,很多書友已經把這裡當作另一個家。王帥腦海裏泛起很多印象深刻的面孔,其中有一位企業高管就在附近工作,她甚至將辦公室“搬”到書社,工作日的時候,直接在書店裏辦公、會客,周末還會帶孩子一起來閱讀。

搬店
“撤場當然是一個很艱難的決定,兩年的時間,我們對這裡也有很深的感情,但出於遞增的租金成本壓力,以及品牌問題等多方面考慮,我們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王帥滿是感慨。
不過,在王帥看來,這一“退”,實則是為了更自主的“進”——他創立新品牌“言心友書店”,在玄武門、新街口、浦口連開三店,將探索更可持續的路徑。
做書店,要能為自己的情懷買單
“我最近忙着搬店,過程中也一直在思考,我們要做一家什麼樣的獨立書店。”電商低價擠壓、出版社抬高定價,可以説是實體書店的行業痛點,王帥清楚地看到“賣書”幾無利潤空間。
每當消費節大促,王帥也會從電商平台上買些三折、五折的圖書。“我認為未來書店不是賣書的地方,而是生活方式的提案者,強調的應該是體驗價值。我們的新書店也‘不卷賣書’,讀者們可以在店裏隨便拆開一本新書閱讀。”他還創新推出“兩本舊書換一杯咖啡”“24小時自習室”等舉措,將書籍從商品轉化為“空間福利”,弱化與電商的價格競爭。
談及為什麼能夠將一個默默無聞的書店做到門庭若市,王帥將此歸因於“實體書店+社群運營”的閉環模式:書店提供空間,社群貢獻內容與流量。這一模式的核心是“拒絕免費陷阱”。

言心友書店(江浦店)的線下活動
免費活動短期吸引人,長期卻會消解價值。“我從做第一場讀書會開始,就明確了以後不可能做純免費的活動。”王帥説,現在的讀書會設置了一定的門檻,如49.9元含飲品的讀書會,接近於公益,但這種付費機制,能提升用戶與組織者的雙向投入,形成良性循環。
“消費者付費了,就一定會來參加活動。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推出講書人計劃,招募了金融、教育、創業等領域的愛好者分享專業內容。”王帥&&,新書店也會繼續社群運營的模式,並探索跨界共創,比如和個人成長、戲劇團體合作,將書店變為城市文化生活的樞紐。
南京作為世界文學之都,有近千家實體書店,當中不乏一些有影響力的獨立書店開了又倒了。對此,王帥認為問題多在沒有找準變現方式。“開書店是一件關乎情懷的事情,但是也要兼顧商業,不能靠情懷綁架消費者,自我造血能力才是生存關鍵。”他坦言,做書店就是要在理想主義中懂商業,在商人中做到有情懷。
言心友,意為言傳書意,心聚書友。王帥思考了三家新店的差異化定位:玄武門店結合文旅吸引游客,浦口店與社區合作服務居民,新街口店嘗試“網紅+藝術”路線。這家基於讀書會社群的文化沙龍主題書店,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三余書社到言心友書店,在王帥的“退”與“進”之間思考獨立書店的出路。或許,正如他所言:“書店的價值不在今天能賺多少錢,而在於能否成為未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強慧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