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4月9日電(虞啟忠)近年來,江蘇省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心(以下簡稱“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為抓手,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從“單兵作戰”向“協同共治”轉變,通過資源整合、機制創新和智慧賦能,構建“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多元解紛新格局。目前全省95個縣(市、區)綜治中心已全部建成投用,矛盾糾紛化解實現群眾“最多跑一地”,為“平安江蘇”建設築牢根基。
集成化布局:構建多元解紛矩陣
在蘇州市相城區綜治中心,5100平方米的辦公區內,設置了聯合接訪、綜合調解、訴訟服務和綜合指揮等功能區。“來訪群眾首先在導服&進行諮詢分流,刷身份證取號後進入等候區,訴求在閉環中流轉,杜絕部門推諉,確保及時妥善解決。”據中心負責人介紹,該中心整合27個部門、18名專職調解員及6家社會化調解組織,形成多元多維的調解“資源池”,2024年線下受理事項3.9萬餘件,辦結率達99.88%,勞動仲裁案前調解成功率提升至31%。

宿遷市宿城區綜治中心導服&
這種“物理整合+化學聚合”模式在全省推廣。宿遷市宿城區綜治中心整合人民來訪接待中心、矛盾調處中心、訴訟服務中心等9個中心“整建制”入駐,教育局、建設局、人社局等16個部門派員常駐,其他區直部門隨駐。融合群眾接訪、糾紛調解、法律服務、訴訟服務等職能,銜接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裁決、復議、訴訟等解紛措施,實現矛盾糾紛化解“只進一扇門”。“現在群眾九成以上矛盾糾紛可在中心內化解。”宿城區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姜振濤&&,下一步將聚力把綜治中心打造成群眾訴求解決的“終點站”,讓群眾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説法”成為現實圖景。
數智化賦能:提升風險預警效能
常熟市綜治中心依託“數字門牌”系統與公安接警平台、網格化平台無縫對接,實現勞資糾紛、消費糾紛等20種非警務類糾紛“即時感知、智能分撥”。數據顯示,該中心通過“糾紛前哨”工程,累計流轉工單24995件,化解22719件,化解率達90.9%。相城區依託綜治中心“數字駕駛艙”,打造16個跨部門“一件事”應用場景,線上平台全年辦結133.6萬件,推動物業糾紛等高頻問題從“解決一件事”向“解決一類事”的治理升級。

泰州市海陵區綜治中心指揮調度室
泰州市海陵區綜治中心創新建立“雲調解”平台,聯動16個行業調解組織、12個行政調解機構及152個基層調解站點,實現糾紛調處“一屏全覽”“實時點調”。通過AI識別、高空鷹眼等技術捕捉風險苗頭,該區風險處置效率提升50%以上。“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真正實現了智慧治理。”海陵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
專業化攻堅:破解重點領域難題
針對房地産“保交樓”難題,泰興市綜治中心成立黨政主要領導挂帥的專項專班,積極推動停工項目全面復工,累計為1079戶業主辦理産權登記。宿城區建立“領導包案+多元聯調”機制,區領導包案處置疑難複雜矛盾糾紛237批次,化解率達97.6%。相城區綜治中心實行“1+1+1+N”指揮長制度,區四套班子領導和法檢兩長輪值處置群體性、跨領域事件;常熟市綜治中心引入市法學會首席法律諮詢專家工作站,對重大積案實施“專科診療”。

蘇州市相城區綜治中心輪值主任室
各地注重以個案推動系統治理。相城區綜治中心通過物業糾紛調解工作站制定考評辦法,推動行業規範;宿城區綜治中心針對群體性欠薪糾紛開展專項整治,形成“調解一案、規範一行”示範效應。“我們既要化解存量矛盾,更要通過機制建設遏制矛盾增量。”宿遷市泗陽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朱先旺強調。
社會化參與:凝聚基層共治合力
常熟莫城街道綜治中心設立“直播産業服務”窗口,聯合電商協會累計化解涉直播糾紛30起;東南街道綜治中心組建“鄉音調解隊”,年均調處矛盾65件。海陵區綜治中心推行“能人揭榜”制度,吸引律師、老幹部、網絡大V等社會力量參與矛盾化解,去年解決網絡訴求800余條。數據顯示,江蘇多地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超98%,群眾安全感持續提升。

泰州市海陵區綜治中心調解室
“綜治中心已日益成為基層解決群眾訴求的‘民心工程’。”江蘇省委政法委相關處室負責人&&,全省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面推進四級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有效提升了基層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