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生命中最重要也最具挑戰性的任務。我們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予孩子,但在教育的漫長旅程中,細節往往決定着成敗。

  避免“破壞性”的批評

  孩子童年時期的心靈是極度敞開的,父母如果用諷刺挖苦的語言批評孩子,容易使他(她)産生消極的自我暗示,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善於挖掘孩子的優點

  發現孩子的優點,告訴他(她)什麼地方做得很棒,而不是揪住孩子的缺點不放。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更有前進的動力。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孩子的自信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小時候得到的愛越是有條件,孩子長大後自我價值感就越低。

  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

  即使他(她)的決定很怪,有時也要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實踐之後,孩子會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是很好的學習和成長機會。

  克制想幫孩子快速完成的衝動

  在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務前,家長要有耐心等待孩子慢慢做,獨立完成。雖然更耗時,但與你幫忙快速做完相比,孩子會更有成就感。

  幫助孩子調整心態

  當孩子陷入痛苦或憂慮時,父母要幫忙找一些擺脫負面情緒的方法。聽音樂、閱讀或與朋友交談等,可能會有助於讓孩子從失望中重新振作,調整心情。

  不用“比較”來刺激孩子

  經常拿親戚朋友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較,看似“激勵”,其實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別讓他(她)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

  限制過分的“物質佔有欲”

  過分給予孩子物質獎勵,容易使他(她)産生“物質就是幸福的源泉”的錯覺。要知道,基於物質滿足的愉快往往是難以持久的。

  父母的性格要樂觀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着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你積極面對困難時,孩子就會感染這種樂觀情緒。不要整天唉聲嘆氣,給孩子一種“無法承受”的感覺。

  營造幸福的家庭氛圍

  一個和諧、健康、溫馨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快樂的源泉。如果家長整天吵架,不僅會讓孩子悶悶不樂,還會對他(她)今後的生活産生負面影響。

  給孩子幫助你的機會

  找到讓孩子幫助你的方式,例如做飯時,可以讓他(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把勺子遞給你、把餐盤放到桌上等,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也要盡一份力。

  教會孩子“換位思考”

  當孩子與別人産生矛盾時,教他(她)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想想對方為什麼如此做事説話,能解開孩子心中的很多困惑。

  讓孩子明白人人都有缺點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缺點和不足是人的天性,告訴孩子不用事事計較,原諒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收穫一份好心情。

  鼓勵孩子“納新”

  父母要引導和鼓勵孩子嘗試改變,讓他(她)喜歡並樂意接受新生事物,同時也要學會承受事物所帶來的意想不到的變化。

  讓孩子有安全感

  當孩子想從你這裡獲得安慰時,不要推開他(她)。因為當孩子不斷感受到愛和支持時,就會更自信、更獨立。

  讓孩子與同伴多交往

  寬容,是在交往過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孩子能理解別人的“不同”,才不會以自我為中心。學會與人友好相處,體會寬容帶來的快樂。

  鼓勵孩子適當“冒險”

  爬小土坡,跳小水坑,嘗試把鞦韆蕩得更高……讓孩子在這些不會造成太大傷害的“冒險”中突破自己。家長如果還是很擔心,暗暗保護就好。

  不要給孩子過度保護

  關心、愛護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如果“過度保護”就容易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樂趣,也容易讓他(她)變得更加神經敏感,膽小怕事。

  不要過分嚴厲

  孩子犯錯時,家長需要進行教育,但要把握分寸並注意言行。長期生活在暴怒、斥責、謾罵環境中的孩子,很容易學習父母的“暴力言行”。

  別隨便嚇唬孩子

  假如父母總對孩子説“我不要你了”,孩子可能會當真,以為最信賴的人不要自己了,內心缺乏安全感,容易對周圍的事物産生懷疑。

  幫孩子制定規則並執行

  跟孩子一起設立合理的規則,其他成員執行時,盡量行為一致,保持公正。遇到特殊情況需放鬆要求時,家長也要讓孩子明白,你理解他(她)的感受,但不是“投降”。

  培養時間管理能力

  幫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比如,跟孩子約定出去玩的時間,約定時間內可盡情玩耍;一旦時間到了,就要提醒他(她)自覺停止。

  適當給孩子獎勵

  要求孩子達到某個目標時,想辦法把你提的要求和孩子自己的需求&&起來,給孩子一個動力,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去完成,切記不是直接用物質去“利誘”孩子。

  通過游戲訓練專注力

  情境模擬游戲能鍛煉孩子的自控力,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擬在商店、學校等場景,一旦孩子走神,就要提醒他(她)回到角色中來繼續完成任務。

  培養正確的理財觀

  給孩子講講或帶孩子看看自己的工作情形,讓孩子知道父母掙錢的辛苦,要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同時讓他們懂得只有勞動才有收穫。父母應從小給孩子足夠的探索金錢的空間,讓其通過“練習”,體會出何為“好的消費習慣”,磨煉出理財的能力。

  家長偶爾要適當“示弱”

  想讓孩子得到快速成長,各方面都更趨於完善,父母不但要會教、善教,更要在適當的時候“示弱”。這其實是另一種推動孩子成長的方式,激發他們的成就感與主動性。

  故意讓孩子單獨出面

  給孩子單獨上陣的機會,使他(她)敢於在任何時候表現自己,與別人相處時,不再羞澀、害怕。比如,獨自嘗試去購買商品,讓孩子負責迎接並招待客人等。

  正確對待交往衝突

  孩子間起爭執,家長不要急着替孩子去解決。適當引導,讓孩子們自己進行交涉。經歷過幾次之後,孩子就知道怎樣保護自己,也能用友好的語氣對待朋友了。

  教孩子正確對待輸贏

  和孩子下棋、玩游戲時,總是想辦法讓孩子獲勝。其實,這樣做只會使孩子變得無法接受失敗,當他(她)真正遇到挫折時,便會一蹶不振。

  鼓勵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孩子好奇心強,什麼都想嘗試,但隨意性也強,做事容易虎頭蛇尾。交給孩子的事,哪怕再小,家長也要監督,讓孩子做到持之以恒。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想要培養出健康、優秀的孩子,作為父母,我們也要把握好教育、培養孩子的小細節。(蔣成)